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广义相对论理论对时钟佯谬问题作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解释,使时钟佯谬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3.
张洪杰 《地理教育》2014,(Z1):19-21
正一、知识构建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从本节标题看,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构建 鲁教版“人口迁移”一节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是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能够联系实例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当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构建研读课标“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强调的是“分析”,强调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会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即掌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确定比较的两个目标区域(要有可比性);第二,明确两个区域划分的依据;第三,明确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第四,能分析各区域的自然特征;第五,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六,比较两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差异;第七,比较两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第八,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利条件,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构建 研读课标“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强调的是“分析”,强调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会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即掌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顾名思义,开放性试题具有开放性,否则,岂非名不副实!可见,开放性试题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开放性,这一最主要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情境的开放性试题情境,就是由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所构成的试题环境或背景,从直观上看,就是试题材料。试题情境的开放性主要有两种情况: 1.情境选择的开放性。情境选择即取材。开放性试题的取材范围很广: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跨越中外,内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构建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课标内容涉及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有一道关于力矩平衡的题目在几个同学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争论很有意思,通过争论,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现作如下的介绍: 两个体重皆为G的儿童分别站在长为2l可绕中点水平支轴转动的平衡木板上,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儿童A用力拉系在C点的细绳(C点离支轴的距离为d,见图1),那末板还能平衡吗? 学生甲从受力分析着手,列出如下方程: 对儿童A (式中α为绳与板的夹角,f为摩擦力) 对板有顺转力矩M_1=N_1l+Tdsinα =(G+Tsinα)l+Tdsinα =Gl+Tsinα·(l+d) 逆转力矩M_2=N_2l=Gl  相似文献   

1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告诉我们: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不成像,在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又能被眼睛观察到。然而,进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发现:眼睛通过透镜能观察到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的像,在靠近透镜处观察到的位于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的像不是倒立的而是正立的,眼睛在成像处观察却不见像,这是为什么?是成像规律有误,还是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构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烈,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已成为制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人们对水循环的研究愈演愈烈,尤其是对地表径流的研究更为突出,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等都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循环不仅...  相似文献   

14.
详析进化树     
提到生物进化,大家都会想起进化树。但它仅仅是反映了生物分化、进化的路线吗?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进化树,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启迪,还能看出并理解很多奥秘……。 (1)生物的产生、分化就象一棵树的生长、分枝一样; (2)动物、植物等所有的生物原来是同源的; (3)根据每个分枝点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每类生物起源的相对时间、位置;可以比较不同生物起源的先后,或是看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如,我们可以看出哺乳动物是在鸟类之前产生的。 (4)一般的进化树只画出了一些大的分枝,表示出了一些生物大类型的进化(门…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3“内容标准”的第一部分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对于“区域”这一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一是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的界线可以是人为划定,也可以是自然形成.人为划定如我国的各级行政区界线,又如世界上的洲、国界线等;自然形成界线往往是渐变、过渡、模糊的,如我国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红壤和砖红壤区的分界线等.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构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3“内容标准”的第一部分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了解区域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高中课本中误作“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的“何处”,据笔者所见,有关译诗都直接以今义来代替古义,如徐荣街、朱宏恢编的《唐宋词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版)中所附的译诗,把此句译为“今天夜里,酒意醒来该在何处……”即是一例。也是由于这样理解,其它有关选本(包括语文课本)也多认为“何处”一词不需注释;而教者对此也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