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救国”又是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张謇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科考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剧烈变迁,以及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柳子明教授是韩国著名的学者、独立运动活动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应中国著名教育家匡互生等人邀请.在上海立达学园任教.主持该校设在上海市嘉定南翔镇柴塘的高中部农村教育科.为培养中国农村复兴所需的人才.他作了大量工作。该校当时与中国另一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海市宝山大场镇创办的山海工学团齐名,同为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典范。1932年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出兵侵略上海。在战争中,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柴塘基地被毁,有关柳子明先生在立达学园的档案资料无存。本文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有关资料草成此文.提供给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穆藕初的救国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藕初是民国初期实业界崭露头角并领风骚于一时的新一代民族资本家。留学美国归来后,他率先引进和推行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内涵在其身上得到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强国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爱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教育救国”与“科教兴国”都是把教育看成是强国之本,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从“教育救国”与“科教兴国”实施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执政党与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近代由于政府的腐败使多少仁人志士报国无门、强国无望,这就是教育救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我们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走上强国之路正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和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并成为党、政府的路线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才得以自上而下的实施,这是科教兴国能够大见成效的重要因素。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成为救国、强国、兴国的重要手段。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创建于1925年,由中国近代教育家匡互生偕丰子恺、朱光潜等,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支持下共同创办,始称立达学园,它曾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匡互生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引发"。今天的立达中学引先师薪火、借他山之石,视课堂为"学园",重建学校创办人所力倡力行的"引发教育"教学策略。"引发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救国”哲学到“兴国”哲学——面向21世纪中国哲学刍议王炯华关键词“救国”哲学“兴国”哲学作者王炯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长足进步的世纪,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世纪。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新文化启...  相似文献   

8.
在上世纪20年代的"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将"发展全人"的人格教育摆在"立达"教育的核心位置,这也成为其自始至终坚持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旨趣》这篇"立达学园"的教育宣言中,朱光潜深刻地揭示了个人、社会与教育这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明确表明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作为一种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教育思想,"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值得深入探析、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人侵不断加深,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寻求各种救国之道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张謇在外觇大势、内审国情,充分考虑其他救国主张的利弊得失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和魏源分别发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挽救国家危亡的呼声——“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科学救国”的先声。这种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潮,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儒家的“道德教育万能论”,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和建国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无限夸大论”。它留给我们现代德育的启示是:既不能过高地期望于德育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应当肯定地说,"教育救国论"所遵循的是社会改良的路向,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在中国近现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尽管教育未能救国,但应看到教育救国是有条件的,近现代中国并没有满足其必要条件。即便如此,在大半个世纪"教育救国"思潮的冲击下,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如同世界教育一样,中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其具体形态上,它表现为由“教育救国”向“科教兴国”的转变,它以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的转型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剖析了“‘教育救国”论的主观妄及“科教兴国”论的客观合理,宏观地展示了这一嬗变的进程,从理论上对这一嬗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匡互生先生在立达学园的教育实践中,刨造性地探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学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有效地使立达学园闻名海内外,在当时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就是今天研究这一教育思想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时期、勃兴时期、发展时期、高涨时期、回落时期.教育救国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当然,教育救国论作为一种思潮又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教育救国思潮不仅继承了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有益的成分,而且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使中国现代教育逐步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不仅是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而且让中国教育有了新的纪元。同时,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传播与实践,从另一个方面很好地配合了中华民族救亡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革新教育的先驱。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拥有深厚西学积累的严复致力于教育救国,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大量的教育论著,提出了著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救国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谱写了独具光彩的一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