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轨思维具有越新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材料的越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等方面的越轨上。本文版诗人选材、构思及诗法运用等方面论述了越轨思堆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悟性思维的参与。本文结合李白、苏东坡、王安石这些大诗人创作的诗歌名篇,探讨了悟性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 ,就是把英语学习过程看作是语言知识接受与传承的简单过程 ,视模仿与强化理论为教学的法宝 ,在教学行为上则重符号识记、语法规则记忆等机械式操练、模仿、背诵等 ,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交际环境往往被忽视 ,因此 ,尽管许多学生苦学英语多年 ,但也只能是充当“语言哑巴”和“文化盲人”。要改变这种局面 ,应转变教育观念 ,形成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思维。本文拟结合英语教学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燮是清初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的一些关于诗歌理论和美学的卓越见解,除了见于探讨诗歌发展本末源流的专著《原诗》外,更多地散见于他的诗文集中。这些见解,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而在探讨诗歌的创作方法时,对于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感觉变形是现代诗歌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技巧,但理论上研究不多,为了引起注意,本文着重例解其中有关感觉的挪移、幻觉和错觉等几种的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慎中的诗歌存世达1200多首,深入认识其诗歌创作,对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有重要意义。王慎中总是借诗倾吐胸中块垒,其诗歌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世界。他以诗言情,尤其集中在个人为宦之情、友情亲情、家国关注之情及佛禅寄托之情方面,而这几方面的情感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的风云际变中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7.
8.
王慎中的诗歌存世达1200多首,深入认识其诗歌创作,对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有重要意义。王慎中总是借诗倾吐胸中块垒,其诗歌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世界。他以诗言情,尤其集中在个人为宦之情、友情亲情、家国关注之情及佛禅寄托之情方面,而这几方面的情感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的风云际变中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对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异质性"、"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象征诗"等特性方面,但在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中,也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暗合或继承,比如"远取譬"的诗歌创作特点与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暗合,"漂泊意象"、"香草意象"、"瘦绿意象"等极具中国古诗特质的传统诗歌意象等,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意义上,"潜文化"的概念来自自然的生命具像与人类处世哲理的深层结合,它是由人类隐寓思维所延伸出来的观念和价值。中国人常常用来拟喻或比附的某些自然物像,如龙凤、山水、玉石、松竹、龟鹤、梅荷、桑菊、蝶蚁甚至酒墨、琴棋、闺帐等等,都隐寓了极为鲜明的人性特征与道德风范,并积淀为世代人们效仿的文化模式。正是这些突显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潜文化意像,使自然物生动、传神、具体的感性形象与儒家文化的理想精神深深融合,而这样一种具有东方文明特征的思维形式,正是塑造中国人的思想空间、人格行为与伦理典范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生命本身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精神杂糅,因而人格分裂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不可避免地诞生了。人格分裂就是人的品格的多重性的同时外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中早有体现;又由于时代环境和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人格分裂现象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论述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偶然论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分别阐述了诗歌创作中偶然性触发的三种情况,并强调进行诗歌创作要抓住其偶然性契机,对当下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衰颓,导致了晚唐文人普遍的苦闷和绝望的社会心态,进而影响到了晚唐诗风的转变。生于晚唐的李商隐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以他天才的诗歌创作倾诉着内心的苦闷与不平,最终达到了心与诗的交融,呈现出既代表着晚唐诗风又极具个人特色的内转倾向,开创了与盛唐气象截然不同的诗歌世界。其内转倾向给人以内敛、隐晦和雕琢的总体感觉。  相似文献   

15.
在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创作中蕴含了由显在走向隐在而至消失的佳人意象 ,这正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主体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由超越自我的焦渴 ,到无法摆脱的孤寂 ,到生命存在的最终定位  相似文献   

16.
出生于云南苍洱之间的晓雪是一位优秀的白族诗人,他以诗评崭露头角,又以诗歌创作驰骋文坛。在他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苍山洱海始终是他笔下的着力点,浓郁的乡恋贯穿于其诗歌之中。他一方面尽情书写富有边地风情的白乡故土,捕捉着奇异的民族风,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关注、思考民族和故乡的历史命运,并以神话叙事诗的形式来展开书写。  相似文献   

17.
辽代诗歌创作中的唐诗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在体裁运用上,辽诗直承唐而下,几乎唐代各种体裁诗皆备;二是从诗人而言,辽代诗歌创作多方面受容了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风,从诗作传统而言,则着重受容了唐人边塞诗传统和晚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经历了以纺织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冶金技术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及以电力、化学和内燃机技术为突破口的工业进步之后,现在依靠全新的技术、开发全新的材料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将以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开发等新技  相似文献   

19.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表象联想是诗歌形象创造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表象运动。在艺术形象创造过程中,人脑中那些具有力的结构的表象之间,彼此相互引发,由一个联想到另一个或者更多,使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共同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任务。表象联想一般可分为三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庾信的诗歌创造中具有丰富的表象联想内容,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表现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