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及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2)理解自然资源在自然界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空间; (3)理解自然资源质量存在地区差异,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1.识记 (1)外流区和内流区 ;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2 )京杭运河概况和作用(3)我国两大湖区的分布及湖泊特点 ;主要的淡水湖和咸水湖2 .理解(1)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2 )内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三、媒体的设计思想与选择组合(1)《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投影片 ,显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布及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掌握分布知识。(2 )《中国年降水量》、《中国干湿区划、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复合投影 ,明确为什么西北部多内流河、东南部多外流河 ,河流与…  相似文献   

3.
第六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我国水能分布及主要电站;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我国主要农耕区、林区及牧区的分布;主要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及其分布;我国主要煤矿、油田、有色金属矿和钢铁工业基地的分布;建设山西能源基地和开发西部油田的意义;钢铁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我国主要渔场、盐场、近海油田的分布;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2.本章应予理解的知识难点 我国主要农耕区、牧区形成的主要原因;钢铁工业分布的基本原则;发展海洋水产业  相似文献   

4.
孙华 《地理教育》2002,(3):25-2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主要出口农产品,经济发展状况;巴西迁都的原因。 (2)记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3)理解巴西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3.思想教育通过分析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平均海拔; (2)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以及我国山脉纵横交错的特点,知道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概况.  相似文献   

6.
戚勰 《地理教育》2003,(5):23-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平均海拔; (2)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以及我国山脉纵横交错的特点,知道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概况.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2.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二、重点与难点1.我国面临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育》2013,(Z1):50-57
一、考点点击1.考点解读(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2)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3)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成因。(4)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及成因;了解其主要资源的分布。(5)掌握世界主要国家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学会描述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人类活动区位因素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理解酸雨的成因、危害,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以及防治酸雨的措施; 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调查贵阳大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3.德育目标: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培育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张慧 《地理教育》2003,(5):21-2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理解酸雨的成因、危害,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以及防治酸雨的措施; 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调查贵阳大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3.德育目标: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培育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赵焱 《地理教育》2002,(5):19-20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和危害;②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③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和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知道西北地区的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2.理解干旱为特点的自然特征及对农牧业、人口、村镇、城市分布的影响,记住主要交通线、地形区名称; 3.知道西北地区的地下宝藏分布; 4.认识西北地区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及其分类、并掌握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的区别。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同特征和规律。3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开发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当前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 ,从而理解人类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两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为学习本章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理解等温线的概念及气温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对气温的测定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读图,培养学生以图析文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内容分析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 ,“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 ,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对各自然要素及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第二部分阐述了交通运输的变化及科研和旅游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识记 :主要山脉河湖的名称 ;重要农业区的分布 ;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公路、铁路和航空线的起止点。2 .理解 :农田、村镇、城市为什么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理解酸雨的成因、危害,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以及防治酸雨的措施;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调查贵阳大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措施;3.德育目标: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培育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教学重点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教学方法导学法、归纳法、谈话法、分组提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象灾害》,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反常,气…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等,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有关当代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对外交往的知识;(2)提高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有关当代国际形势、我国对外活动的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2)能力目标: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2.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的成因3.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理解词语"哂笑、牟取"等的读音。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的深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找关键词,体现故事情节,复述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2.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三)情感与价值目标: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二、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领会作品主旨。三、教学难点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第五章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一、知识要点 1.本单元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自然资源的分类状况;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和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2.本单元应予理解的知识难点 几种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辨证关系。 二、记忆方法导引 1.表解对比 (1)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