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在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探讨,揭示了道德教化与革命和建国之间的关系,并对孙中山在对待中西文化,以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上所选择的弹性态度予以了剖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与依法治国关系密切,相辅相承,道德有助于法制建设,法律有助于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填补法律调整的不足,有利于今后的立法作准备,有利于提高司法水平,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干部道德建设对整个高校师生员工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有着广泛的示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高校干部的道德建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清正廉洁教育,增强高校干部的敬业精神与纪律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4.
胡娟 《华章》2007,(5):110
民族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是关系到道德的民族性的发展和民族的道德性提高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民族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肯定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道德精神,只有把固有的道德恢复起来,才有民族的地位。建设国家,需要唤起国民的主人翁意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把改造人心,转变思想作为革新国家,实现振兴中华伟大事业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03年把它写入在日本创办的青山学校的校训内,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再次将它写入该会的政纲中。然而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则提出"五族共和",包括联合满族在内的政治主张,这个转变标志了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刘杰 《保定师专学报》2011,(4):85-87,132
孙中山货币银行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通过“钱币革命”建立现代货币本位制度,同时在其革命生涯中积极推行银行建设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货币银行建设思想。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推动了近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日本的社会巨变(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而从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吸纳西方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他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生态道德作为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时要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初春乍暖,在北京刚刚圆满结束的“两会”上,“以德治国”曾是代表和委员关注的一个热点;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也是今年“两会”与会者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一信息,不仅反映了“两会”代表和委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通过他们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期望,这对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高等学校道德建设工作,面向学生是主题 ,师德建设是关键,“官德”建设是核心,制度建设是保证。  相似文献   

15.
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三支队伍中的重要之一。必须通过抓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和以强化服务意识,培养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作风建设来规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从政道德,以充分调动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最佳的工作交能。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族团结思想是在中国外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受满族贵族封建统治压迫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进步与先进的思想。这一思想虽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其积极与合理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所要建设的新中国,是以中华为国号的民族、民权的“共和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与欧美各国“从同”,又进行某种“超越”,使中国成为“实业发达,民生畅遂”的社会国家。在文化上“融贯”“中西”,作成“注重道德”、“文明、进步”、“调和、互助”、“爱好和平”、“学问立国”的文化中国。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是和平发展兴中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谈加强高校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道德建设的作用高等学校是学校的最高层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教化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监督作用。教化作用。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实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师生的道德素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示范作用。高等学校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荟萃之地,应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为社会道德建设提…  相似文献   

19.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孙中山博大精深的思想建树中,关于西部开发与建设的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业计划》中更着力对我国的西部建设进行了开拓性的思考和探索,成为我国西部建设的重要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