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新 《出版史料》2008,(1):113-113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商务印书馆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谈及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影印古籍的贡献,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3.
《胡适传》终于问世,欣喜之余,我愿与读者有些感情的交流。我也许孤陋寡闻,总觉得中国现代文化思想领域,象胡适先生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至今没有一部较详尽而完整的传记,实为憾事。曾见过台湾学者毛子水先生撰写的几篇胡适传,包举一生,文字简约,却也难免粗略。李敖先生的《胡适评传》,规划十大册,写的颇为详尽生动,可惜只见到第一册,其中偶有戏谑笔墨,难免轻浮之诮。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年谱(简编和长编),收集整理了相当详尽的资料,为我们作传记的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至于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4.
读书求疵录     
胡颂平先生编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是本值得一读的书,对如今的胡适研究很有用处。但正如编著者在惦记》中声明的“胡先生从没有看过我的记录”,因而其中免不掉‘有听错记错的地方”。这里就我所发现的,缕陈于次。第8页8至9行,“郑仰之”,应作“程仰之”,此人姓程名憬,字仰之。对页7至8行,说《白氏长庆集》的《四部丛刊》本是“影印明万历丙午秋吴郡娄坚的刻本”,其中《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作“回头”。案此所谓娄坚刻本应曰马元调刻本(娄仅为作序),“回眸”诚作“回头”。但《四部丛刊》并非用此明本影印,…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提的两个东方图书馆系指上海东方图书馆和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葛思德东方图书馆(The Gest Oriental Library)。胡适先后和这两个东方图书馆都有过一段密切的联系。上海东方图书馆前身为商务印书馆1904年设立的资料室——涵芬楼。二十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决定以涵芬楼的藏书为基础,另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公共图书馆,它就是上海东方图书馆。1926年5月3日东方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32年2月1日  相似文献   

6.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古籍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整理出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活动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影印古籍是张元济主政商务时的主要出版方向之一.张氏运用传统的版本、校勘之学,辑印<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续古佚丛书>等大部古书,为商务印书馆赢得在文化界、读书界良好的声誉和可观的营业收入.王云五则在胡适的影响下,开辟了商务印书馆用新式标点、分段、注释、导读等新方法整理古书的路数,出版了一批经过整理,易读、易解的经典读本.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是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先生晚年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期主持编纂的最重要的系列丛书之一,是王云五先生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份重要的出版遗产。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是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先生晚年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期主持编纂的最重要的系列丛书之一,是王云五先生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份重要的出版遗产。  相似文献   

9.
茅盾同志的回忆录《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提到张元济先生,说他是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开辟草莱的人。“不但是最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今年是张元济先生的逝世二十周年,很希望商务印书馆能编一本书来做个纪念。凡在历史上做出过贡献的人,人民是不能忘却他的。张先生诞生距今一百十三年。在他七十生日的时候蔡元培、胡适、王云五曾联名发出征  相似文献   

10.
邓咏秋 《出版史料》2007,(2):115-117
20世纪2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员工薪金情况通过胡适当年的日记记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相似文献   

11.
政治与人情     
杨金荣《角色与命运》主要写胡适晚年的一些经历。书中使用了一些新材料,特别是比较多的英文材料,在国内研究胡适的著作里,这很难得。  相似文献   

12.
李辉 《编辑之友》2005,(3):75-77
196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70周年,这一年也是王云五入主台湾商务印书馆恰满两年.与商务印书馆的渊源,年届八十的王云五在<七十年与二十七年>中回忆起当年被胡适推荐加入后,"卒结下不解之缘,蝉联八年,短期他就又被坚邀返馆,主持全局;复经十七年,连前八年,人生百年已耗其四分之一于此,盖势成骑虎,欲下不能;又以迭遭丧乱,欲去亦有不忍."商务印书馆历经三次战争劫难,幸赖王云五救危扶颠三度复兴.1964年秋加入台湾商务印书馆后的王云五自称进行第四度复兴.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商务印书馆这一个案评析王云五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并对其出版理论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振聋发聩,而又大起大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陈独秀晚年借胡适之口给自己定位为"终身的反对派"[1]]390,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评说和争议,也成为后人关注陈独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4.
一、辞职风波及其影响 先知先觉者总有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张元济亦如是。在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后两次辞职。这两次辞职间隔不算太久、原因大致相同,且均引起轩然大波,胡适、梁启超等文化界名流纷纷表示关注并写信挽留,但张元济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卸职而去,深刻反映出当时商务印书馆管理层内部,尤其是张氏与高凤池之间在企业管理思路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和满足历史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校订重印出版《独秀文存》和《胡适文存》。《独秀文存》原版三卷四册,共约五十万字,现改装为两册,一九八○年内出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丁守和同志根据原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三年第三版重新校订。重版的《胡适文存》,收入了原亚东图书馆一九三○年十月版《胡适文存》(三集十二册)和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第三版《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上、下两册)的全部文稿,共约二百一十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相似文献   

16.
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杨德炎先生曾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和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他还是中共十五大代表。坦白地说,我在写这篇小文章以前,曾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严谨     
受实证主义影响很深的胡适.在对待学问问题上态度是相当严谨的。这里举一个其晚年在台湾涉及到《人民日报》的事例。  相似文献   

18.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聂震宁 《出版参考》2016,(12):62-65
第三章 敢斗争 3.批驳胡适 韬奋与胡适曾经有过声气相投的一段经历.五四运动前夕,韬奋还在圣约翰大学求学,就已经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言行,特别是在文学改良上的主张相当认同.韬奋与1920年开始着手翻译《民本主义与教育》,该书作者杜威就是胡适在美国求学时的导师.  相似文献   

20.
工具书是一种特殊图书,在汇总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工具书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是值得关注.对此,近代学者曾提出十分独到的见解,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源>,陆尔奎在"词源说略"中谈到"编纂此书之缘起",曾引友人的话精辟地概括说:"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1917年蔡元培先生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作序也深刻地指出:"一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多寡而知之.各国专门学术,无不各有其辞典."两位学者虽然是针对当时新式辞书的编辑出版而言,实际上也指出了工具书编辑出版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借助于前辈的深邃眼光,我们也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察工具书编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