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2.
黄洪华 《现代语文》2007,(9):101-103
一、引言 本文拟讨论的指示代词只包括最基本的指示代词"这""那"以及由它们加上其他词构成的指示代词"这里""那里""这些""那些""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着""那么着""这时""那时""这 (数)量 名词""那 (数)量 名词"等.对于其他的指示代词"任何""别的""某""每""各""有的""所有""一切""本""凡""凡是""此""彼此""如此""各自""其他""其余"等,本文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3.
刘希乐 《现代语文》2007,(12):40-40
关于现代汉语近指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众说纷纭.陈治文(1964)认为,"这"是"适"的因草体字形近而化的,作者列举大量汉晋简牍墨迹为证.  相似文献   

4.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汉语中指示功能弱化了的"这/那"在日语中的翻译情况为重点,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句发现,当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发生弱化时,"这/那"与人称代词以及表示人名、地名、时间的名词一起同时指代同一对象时,就形成双重指示:"这么/那么"和副词同时修饰和限制数量词,形成双重修饰;而这与日语指示代词难以对应。这种研究为解决日语教学中日语学习者对于指示代词的误用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山西岚县方言指示代词"这""那"出现在定语标记位置时,与结构助词"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岚县方言指示代词的特殊功能。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有更强的语法共性,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更加虚化。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还保留一定的指示功能,不能完全替代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03-106
关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功能、语法化轨迹以及篇章功能,学界已经有许多有益的讨论。但是关于"这""那"相关词串的篇章功能,学界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对具体的语段和对话的分析后发现,"那个""那什么""那谁"等相关格式作为话语标记主要有开启话题、转换话题和延续话题三大功能。这些词串与"这"及相关格式相比,体现了语言的不对称现象,这与语言的主观性等认知及心理解释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9.
指示代词“这”、“那”在翻译中应用极其广泛,翻译时指示代词应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读者能否很好地理解全文,同时巧妙的利用指示代词能使译文更精练、更易懂。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是"字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概括的说,大致可归纳为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11.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考察了几组代词在《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元明常用代词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元代常用人称代词"俺""咱""我们""恁"在明代分别被新的常用代词"我""咱们""你"所取代;元代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在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2.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4.
虚词"之"有多种用法,在常见句型"A之谓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文章以为,当A为指示代词"此"时,"之"为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无义结构助词;当A为非指示代词时,"之"为指代前文A内容,并起复指强调作用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做了介绍和分析,提出可以将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从何处""从哪里")。  相似文献   

16.
从视角转换看"人家"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讨论人称代词“人家”的语义,认为“人家”既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他们”,这是其基本语义;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指“你”,即具体语境下指称受话人,这是“人家”的临时语义;还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我”。运用视角转换的理论.解释了“人家”多重语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this(这个)一般用来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近的一个人或物,these(这  相似文献   

18.
在维吾尔语中,bu/u"这/那"是十分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些指示代词可以借助篇章中的上下文情境以及副语言手段把篇章中的词语与其所指物联系起来,以达到其实现直接指示功能。维吾尔语篇章中bu/u的直接指示功能中具体可分为手势型直接指示和非手势型直接指示。前者可分为指物、指人以及指地点等手势型直接指示;后者可分为指时间及指地点等非手势型直接指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归纳了指示代词bu/u在维吾尔语篇章中呈现的句法形式规律,并证实了手势型直接指示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指示代词bu/u就是手势所指或眼睛看到的人、物及地点等。非手势型直接指示则不需要借助身体语言,而是以说话人说话时刻所处的时间、时间段或空间、空间段为参照点来表达所指内容的,并且会出现一种在越接近说话人的一方,空间和心理距离就越近,也就越多用bu"这"这类指代的现象,即非手势型直接指示中具有使用近指代词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出现837次的"是",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和连词词素。作为指示代词的"是",在句中可作定语、宾语、主语和谓语,这种用法范围广,情况复杂,出现次数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做出相应的译释。作为连词词素的"是",主要是从指示代词的用法虚化而来,多与"以""是""故"等连用。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有"コ?ソ?ア"三个系列指示代词,汉语中只有"这/那"两个系列。以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为例,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不同语义功能,并举例说明"ソ"系指示代词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时间指示中与汉语指示词的使用差异,以此得出中日指示代词互译时,不能仅采用固定的对应指示,而需要根据"ソ"的语义特征,灵活翻译为脱离指示域的人称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