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喻  徐君康 《新闻界》2013,(15):50-53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有了更肥沃的滋生平台,更便捷的传播通道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本文旨在从当前网络上盛传的H7N9禽流感等网络谣言切入,运用传播学的相关方法,解析风险社会中所产生的网络谣言是如何利用自媒体进行燎原式的传播,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中的流言传播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次特大灾难发生以后,相关的流言也迅速产生并且大规模蔓延。此次灾难中的流言传播具有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中流言传播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回过头来分析此次地震中流言的产生及传播特点,并试图提出在灾难事件中有效控制流言产生及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网络谣言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网络谣言自身、网民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包括网络谣言价值的易逝性、建构话语权的渴望、安全的需要、群体认同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同时,并指出要通过瓦解网络谣言的价值性功能、培养网民群体的理性精神和社会知识以及避免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注意力的附庸来消解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媒体在汶川地震中迅速及时的报道让世人瞩目,媒体对于传播规律的遵循和运用最终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现场直播的传播形态使传播呈现扁平化;政府信息公开,媒体及时透明的报道降低了信息传播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实现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互动,使媒体回归其本初的功能。良好的经验虽值得我们借鉴,但人文主义与专业主义冲突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吕静 《出版广角》2016,(19):69-71
自媒体时代,全民新闻报道在增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的传播概率.互联网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特征、封闭性和私密性空间属性、裂变式传播方式为谣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章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期为谣言的消解和治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刚 《今传媒》2012,(3):43-44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杜黎 《青年记者》2013,(26):19-20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法学博士张效羽整理的"震后三小时微博上各方反应时间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6分钟后震区第一条个人微博发出,比最早报道地震的媒体——新华社还早两分钟。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训练有素的传统媒体。但也因为微博传播迅速、易于转发等特点,它同时成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其即时性、碎片化、裂变传播、低门槛进入的特征更为谣言的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丹晖 《新闻爱好者》2008,(12):129-130
20世纪末出现的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时至今日,互联网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其发展势头非常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6月底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互联网在信息沟通、娱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互联网也不能例外。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良冲击,这些影响包括网瘾、黑客、病毒以及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1.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都伴随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传媒的公信力.而且还对受众生活及心理造成重大影响.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的机制对于消除谣言的社会危害大有裨益.本文首先概述抢盐风潮的始末,引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3.
刘秀萍 《新闻世界》2008,(11):89-90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作为非大众媒体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它与大众媒体的不同,提供了另一个看地震信息传播的角度,也将给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手机短信谣言传播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邻近省份甘肃、陕西等地地震谣言四起,这些谣言多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传播,大意为两地近期会有7.0级以上地震.一时之间,当地市民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不少人露宿街头,情绪十分紧张.在此之前,通过手机短信制造传播谣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 1亿条,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短信在给国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16.
刘琼 《新闻世界》2012,(2):138-139
灾难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报道的专业性,要求其必须遵循审美原则,而注意力经济时代则推动着其审美发展。它的美学属性集中展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和内容上。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把握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版式设计的明晰感以及标题制作的"意境美"。在内容上,则需要让事实说话、确保平衡以及以人为本,从而真正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和谐美以及人性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19.
2010年初始,由一条手机短信引起的"等地震"事件备受瞩目。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勾勒出短信谣言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兴消周期。  相似文献   

20.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