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艳霞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1)
原罪意识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罪恶观念.为了探究西方基督文化和原罪意识对曹禺的影响,可以从其早期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入手.曹禺从小便受基督教和圣经文化的熏染,成为其原罪意识的渊源和基础.曹禺对原罪的进一步思考:既然惩罚报应是原罪的必然后果,那么要想从某种意义上摆脱原罪的束缚,复活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复活,必须内心充满罪感和忏悔;要想复活,必须身经或自我赎罪或耶稣救赎. 相似文献
2.
陈由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4):71-74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加大悲剧的涵病因同,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并把观众或读的情感与理智内在地融汇为一。 相似文献
3.
曹书文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1):27-30
曹禺的剧作充满着浓厚的家族意味,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雷雨》、《原野》、《北京人》中,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造成了无数青年人生命的被摧残与毁灭,人的美好情感被剥夺,被扭曲后倍受煎熬,折磨的痛苦,而且也使正常的人性,人情在横遭蹂躏后一步步走向畸形变态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死亡意识是曹禺剧作中主要的悲剧因素,曹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形式及死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的破灭与自我抗争;理想的归宿与自我救赎;沉重的负荷与自我解脱;伦理的重压与自我毁灭;罪恶的黑手与无辜的牺牲。 相似文献
5.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在于注重营造戏剧氛围,戏剧氛围的体验是一种知觉过程,包括场景氛围和场面氛围诸因素,这些在曹禺早期剧作中都有所体现,并形成其早期话剧特有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宋凤英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3):105-108
曹禺戏剧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无论在主题展现、形象塑造、环境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象征色彩都非常明显,这种表现手法贯穿于曹禺整个话剧创作。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曹禺戏剧的风格热烈而激荡,内容深刻、含蓄、富于哲理性,洋溢着一种缠绵淡远的诗情画意,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张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8-80
曹禺早期的四部话剧作品通过一系列典型意象的营造,表达了剧作人物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命运的反抗,这种控诉和反抗一方面体现出人物无路可走的焦灼感、冲破宿命的盲目感、挣扎突围的悲剧感,同时也展现出作家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和解构。 相似文献
8.
戴海光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5-48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9.
曹禺笔下的痛苦人生--兼论曹禺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90-94
曹禺的戏剧作品里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活、灵肉丰富、充满质感的女性人物,她们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芳等曹禺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与欣赏?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赢弱、无能、痛苦、不能自救的男人,是在人类的进化链条中被否定的人物。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人生都充满了痛苦的哀叹。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作品充满内涵地表现了封建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家”作为最为本质的背景要素,来描绘他对社会、对人生中悲剧的认识。不论是外表光鲜的周公馆,还是腐朽不堪的曾家大院,亦或是茫茫原野上的封建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演绎着“家庭”内部的矛盾悲剧。并且以“家”为依托,突出了人物在如此家庭背景下所生成的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曾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13.
赖英晓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18-22,28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一度被简单地划归为社会问题剧作家。事实上,曹禺作品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问题本身。笔者试图从曹禺对自己剧作的阐释,其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贯性,及其剧本的结构的独特方式来解读他倡导的“原始”的真实内涵,进而揭示曹禺的剧作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曹禺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处在一个压抑窒息的环境里,她们向往自由而不得,内心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从潜意识角度来阐述这些苦难女子心理活动的个性及共性. 相似文献
15.
曹禺戏剧中常常运用意象并置的诗化手段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进行“聚”与“收”的处理,以达到对材料深层寓意的充分挖掘。其意象并置的运用普遍而又多样;既有相似意象的对等,又有对比性意象的“跳跃衔接”,还有相同意象的多角度重复,它们与剧中浓郁的叙事性相互对抗,形成戏剧的内在结构张力。 相似文献
16.
舒增付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7)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7.
廖传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3):98-103
编辑实践现代性是编辑实践价值的最终体现。起步于创造社诞生时期的郭沫若的编辑实践,无论是从编辑手段,还是编辑结果来看,都能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其中,创新意识、晶牌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是其现代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段风丽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37-39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以1930年为界,前十年为第一阶段;后二十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引进西方各种戏剧思想的多元并存期;后一阶段现实主义逐渐取得优势。时代的风云际会和成功地吸收外来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悲剧精神,是曹禺创作出具有超历史性意义的作品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