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采纳云南日报王左生同志的建议,特开辟《<东莱博议>选讲》专栏。《东莱博议》,是宋代人吕祖谦写的一部评论春秋史实的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写道:“当年趣事勤搜罗,《东莱博议》滋味多。”书中各篇文字,自有格局,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文笔生动。选讲书中文章的写作方法,对于我们写好新闻评论和评述性新闻,不无裨益。这个专栏刊登的选讲文章,是由周振甫等同志撰写的。  相似文献   

2.
[原文]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开帆击楫,云飞鸟逝,一息千里。于是小试于洲渚之间,平澜浅濑,水波不兴,投之所向,无不如意。不知适有天幸,遂以为尽操舟之术矣。遽谢遣舟师,傲然自得,沼视溟渤而杯视江湖。椎鼓经进,亟犯大险。吞天浴日之涛,排  相似文献   

3.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①,其始,折旋疾徐②惟舟师之是听,开帆击楫,云飞鸟逝,一息千里。于是小试于洲渚③之间,平澜浅濑④,水波不兴,投之所向,无不如意。不知适有天幸,遂以为尽操舟之术矣。遽谢遣舟师,傲然自得,沼视溟渤而杯视江湖⑤。椎鼓径进⑥,亟犯大险。吞天浴日⑦之涛,排山倒海之风,轰(?)澎湃⑧,奔鲸骇虬⑨。乃傍徨四顾,胆落神泣⑩。堕桨失舵,身膏鱼鳖之  相似文献   

4.
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是南宋时代著名的议论文。这本议论《左传》里人物事件的书,同以前的史论不一样。它不受《左传》里人物事件的局限,从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其他历史事件出发,发表议论。《博议》的思想比较活跃,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议论中有些辩证观点,文笔生动。这些,都可供我们借鉴。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南宋金华人。他三十一岁时,死了母亲,在明招山居丧,有学生来请他讲学。“予思有以佐其笔端”,吕祖谦为了启发学生的文思,使他们下笔灵活,“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因此他的书叫《东莱左氏博议》,省称《东莱博  相似文献   

5.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  相似文献   

6.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匈奴,岂非惧匈奴之势强而谓百姓何能为乎?然亡秦者非匈奴也。汉抑宗室而任外戚,岂非惧宗室之势迫而谓外戚何能为乎?然亡汉者非宗室也。晋武帝以戎狄何能为而不徙,故卒亡于戎狄。隋炀帝以“盗贼”何能为而不戒,故卒  相似文献   

7.
[原文]明於观人,暗於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①者,不能自见其睫②;举千钧③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甚矣,己之难观也。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於此者乎?晋怀公不知己之无以致人,徒贵人之不从己,殆未尝以人而观己也。怀公晋国之君,彼重耳特一亡公子耳。狐、赵之徒④,出从重耳,陷敌困卫、逃齐脱楚,人有不堪其忧者矣;乞食投块、观浴操戈,人有不堪其辱者矣;风羁雨绁、过都历邑,人有不堪其劳者矣;使其舍重耳而从怀公,则闾里欢迎,姻族毕至,击鲜酾酒⑤,舒发性情,此天下之至乐也。高轩华毂⑥,豹饰羔裘,前超后陪,光生徒驭,此天下之至荣也。堂宇靓深,自公退食,体胖心广,四顾无虞,此天下之至安也。怀公盍⑦亦以人砚己乎?从彼者忧如是。辱如是,劳如是,而狐、赵辈乃就之而不辞,从我者乐如是,荣如是,安如是,而狐、赵辈弃之而不顾,则德之优劣厚  相似文献   

8.
[原文]明於观人,暗於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甚矣,己之难观也。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於此者乎?晋怀公不知己之无以致人,徒贵人之不从己,殆未尝以人而观己也。怀公晋国之君,彼重耳特一亡公子耳。狐、赵之徒,  相似文献   

9.
富饶美丽的东方各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勤劳聪明的各族人民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较之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有着更为悠久漫长的历史,它同样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它并未得到相应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整理研究。这在我国同样如此,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学长时间被无  相似文献   

10.
《总署清档》汇辑了大量清末开办邮政史料,我国近代邮政史上喧嚣一时的列强在华“客邮”和海关兼办邮政,在清档中都有详细记载,可补史籍论述之不足。这些档案史料,不仅具体展示了我国近代邮政诞生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也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插足我国邮政,攫取我国邮权的种种活动,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罗宗强先生的《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一书,于2006年6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之后,又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力作,对明代后期更确切地说是对从嘉靖前后以至天启初这一时段士人群貌,作了客观精审而又深刻透辟的描述。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相似文献   

12.
郭小川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他的名字在共和国的文学史册上熠熠生辉。他的诗曾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人,同时代的和后辈的。近日,《郭小川全集》(12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诗界和一般诗读者,对于文学史及诗史的研究者,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想,凡中国的诗人或诗爱好者,大都读过郭小川的一些著名诗集,如《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这些作品给当代诗界、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很多读者的人生道路产生过久远的影响。而这部《全集》,却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14.
近几年来,对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视,作为前几年仅仅追求"高楼大厦"的反拨,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拥有丰厚历史资源的古城自然占尽了先机.这种关注当然不是为了追寻古典浪漫的人文情怀,而是看中了旅游者带来的丰厚回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保护,古典人文精神熏陶的缺失,残酷的生存竞争,使即使生活在这些古城里的芸芸众生,也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对这种诗意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起初是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吸引:主题《火焰山·白开水·太阳灶》,好象是杂文或散文的题目,副题《新疆纪行之一》又分明是风貌通讯(又称旅途通讯)。再看题花上“旅游小札”四字,“小札”仍是采访札记,“旅游”则显然是写风光的通讯。我是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习惯于从文体等方面看报纸,读完全文,正好符合开初的印象,而且有进一步的发现。这篇文章,文字活泼流畅,风趣幽默。前面大都是写见闻写风光,富有知识性,基  相似文献   

16.
人和文化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探讨的主要课题,只要人和人类文化存在,这样的课题就要继续地探讨下去。近年来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重视的,也恰恰是这两个课题,它们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眼光。那么,什么是人,什么是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这回答未必就是终极真理(因为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终极真理),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启发人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北极星报》是大连大显集团公司主办的一张4开4版企业报。在众多的企业报中,以“读书”为主题的专版出现在企业报尚为数不多。该报第260期第四版以“提倡勤学好读”为主题。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不是光看夜总会消费多少,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图书的消费。”新闻出版署发布的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人均购书5.51册,而10年前的1985  相似文献   

18.
合着新闻改革的强劲步伐,去年,湖北日报扩版后向广大读者推出了几个富有特色的专刊。作为时事版补充部分的国际副刊——《世界博览》就此面世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博览》不仅吸引着祖国各地的来稿,还荣幸地得到了海外华人的巨制鸿篇。几乎在每件来稿的信封中,都夹带有或长或短的附笺,它们多是对《世界博览》予以褒奖,称之“有味”、“有看头”、“很吸引人”、“独具特色”……作为这个专刊的责任编辑之一,笔者对此一方面备感快慰,一方面,亦深知在这浓浓的美意后面,是殷殷的希望与拳拳的期待。 按计划,《世界博览》专刊拟每周六在湖北日报六版刊出。迄今为止,《世界博览》已刊出50期.纵览一期期专刊剪报,笔者认为,尽管这个专刊还不太成熟,不乏不尽人意之处,但它仍能得到广大读者如此炽烈的爱,这大约是对《世界博览》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博面·热点·趣线”这一特色的首肯吧。  相似文献   

19.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声名远扬,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海边的卡夫卡》是不一样的。《挪威的森林》在中国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泛物化时代的人们祈求保留一片小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档案贮存、积累和传播着文化 ,是文化之母 ,是文化财富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档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 ,关于“‘档案’的地位 ,档案学很少在明确的文化学意义进行探讨。过去我们肯定档案的地位 ,基本上是在政治宣传和知识信息的意义着眼。”①“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档案工作乃至档案事业有什么意义呢 ?这恰是在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中少有问津或无人问津的问题。”② 直到 80年代末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阿迪发表一篇题为《档案文化意识 :理性的呼唤》③ 的文章 ,才首次提出档案文化一词 ,并试图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