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强调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研究起来,除了其他逻辑关系,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放于“三个代表”之首,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探索与经济工作实践的深刻总结,又是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而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置放其后,同样是对改革实践深刻的理论总结,是对“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我国的“知识与信息的经济”的研究划分为引进、吸收与评价、阐释(20世纪80年代),理论深化研究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知识经济”名义下的狂炒(1997年末-1999年)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此三阶段的发展特点、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发表的译、著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人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另外,文章还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智力经济”、“精神经济”、“‘经济与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3.
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对“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阐述:文化商品是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表征统治的力量;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显示了消费者的解码差异。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性意义是: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是一个斗争的场所、符号的战场;大众文化是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面对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对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探索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途径——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历来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基本涵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能够获得成功,这里面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领袖文化(如领袖的理论、观念)常常充当着“火车头”的作用;社会文化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农民文化挺掀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文化”概念的历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经济文化”的概念,经济学界做出了许多解释。历史学视角的经济文化概念强调它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尤其注重在时间和空间框架内考察“经济”的隐性与显性文化内涵。历史学视野中的经济文化不仅要发掘“经济”的文化含义,还要考察其警动过程和规律,尤其要考察和研究它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如何推动社会变迁的。经济文化研究需要采纳跨学科的方法,加强对经济文化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应客观评价罗章龙的经济史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以“国民经济史”命名的通史性的经济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史学原论》是第一部概论性的经济史学论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经济史学科体系。《原论》提出的“史型论”,是经济史学界较早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反复精妙而又新颖地应用辩证法原理,精辟地回答了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认真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辨证思想,这是我们学好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曾传晖 《职教论坛》2012,(22):82-86
资源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肯定自然资源作用到重新认识丰腴资源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影响的转变;从抽象的定性研究到“荷兰病”、“资源诅咒”等概念提出后自然资源被全面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逐渐形成完整和系统的资源型经济研究领域的过程;从对丰腴资源负面影响的研究,到对整个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而研究转变的分水岭是“荷兰病”进而“资源诅咒”概念的提出.为此,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型经济研究多围绕“资源诅咒”的研究而展开.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主办,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十七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7月13日至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来自全国的119名区域经济研究和专业教学人员共提交论文八十五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群”、“改革试验区与区域创新”、“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县域经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生态、地域文化与区域政策及国外经验”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建立人民政权到共产主义需要一系列的过渡阶段”,“不能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抽象地对立起来”三个方面,通过对几位革命导师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经济思想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列宁的思路”,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生长点,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军事战略家,而且是一个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统一来全面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济战略家。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思想,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的思想,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与世界“统制经济”思潮相应,中国也出现了“统制经济”思潮,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左翼认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种,认同法西斯统制经济。第三种,对“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作客观研究,以之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或现代化模式。中国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等人由于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缺陷和实验主义特征,因而关注政治与文化问题,忽略经济问题,对“统制经济思潮”持一种低姿态的怀疑态度,但也并没有坚决反对,为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的辩护,在几十年以后不得不为此进行反省。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开始,到现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不能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等同于经济全球化,但它却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前提。马克思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研究经济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发展。马克思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曾打算专门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关系问题,虽未能如愿,但却奠定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带来的世界体系格局的变化相伴随的。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改革发展至今城郊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指出城郊经济已上升到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一翼的地位,成为了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双推器”;进而阐明应发挥城郊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圈层效应,重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效应。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族经济与特色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经济具有优势性、独占性、效益性、易开发性、可持续性、“裙带”性、相对性等基本特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必然选择。我国民族地区最大的特色是:它拥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作为“稀缺”而存在的独特资源,因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核心是构造出由“稀缺”资源所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独特的经济项目、结构和相应的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毛泽东和陈云的经济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试比较两者的经济思想,我们发现其异同是客观存在着的。这些异同在国情理论,计划与市场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理论以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关系理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但是,两者的经济思想不是可以被机械地分割的,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异”主要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根本对立,而是基于不同经济事实基础上之“异”,是从不同角度统一于中国经济建设之“异”。因此,它与“同”一起,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东教育》2007,(7):37-4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梳理 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直至南宋时,江南才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在农耕时代,土地是一切财产之母。从氏族公社到夏商周的漫长岁月,耕地公有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考察“劳动过程”时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经济形态理论。由于马克思是撇开了劳动过程的社会生产关系阐释经济形态,因而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揭示经济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而成为解释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以及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演进的理论武器,西方经济学者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遍应用性。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关键力量的今天,我国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推进马克思经济形态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经济新理论,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所有制改革不仅是一个最终目标设定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变迁成本最低的路径选择问题,其中充满了理论、智慧和艺术。要振兴中国经济,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公有制经济,这也是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创新形成的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