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深圳市宝安区践行胡滨教研员提出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以来.新课标的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成为避免低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主张“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小学中盛行一种说法叫做“磨课”,而且关于一些精品课“打磨记”的报道,时常见诸报刊。但是,“磨”的意思是双重的。一方面,“磨”意味着一种工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磨”也极有可能花费过多的工夫,消耗过多的时间。“摩”,似乎与“灵性”“效率”“领悟”等的距离较远,它强调的是“苦功”,而忽视的似乎是“巧劲”。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求“文道”的统一,即通过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观、人生观的教育,为人处世观的教育:也要求“知能”的统一,即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炳章 《教育文汇》2007,(12):27-27
近年来,中小学盛行一种说法,叫做“磨课”。而且,关于一些精品课“打磨记”的报道,时常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6.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刊登了何炳章老师的文章《不妨用“悟课”替换“磨课”》,文中作者从分析“磨”字褒、贬两方含义入手,指出“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入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文章主张“悟课”,让教师们“领悟、觉悟、醒悟”文本,从而养成“悟性”,引发“灵性”。该文认为,“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悟课”固然重要,但“磨课”也不能忽视。相对于于“悟课”而言,“磨课”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相似文献   

9.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11.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但有不少人不明其义,把它写作“涵咏”。例如: ①二是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腹有诗书”之“有”是占有,必须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4.
“爱国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重要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创新。通过规范政治仪式,关注“大事件”,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路径,激发爱国情感,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在思政课的提质增效中,“教与悟”承载着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理论体系、信仰体系的重任,深层彰显着思政课育人的本质,全景展现思政课育人的过程,多维度揭示思政课育人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厘清“教与悟”的内在意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以及悟什么、怎么悟的困境,这是思政课的基本任务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思政课要教知识、理论、技能、方法以及素养,需要从“进”和“出”两个层面着手解决。“进”就是要钻得进学科、钻得进教学、钻得进实践,“出”就是要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和写得出来。从学生层面来看,要悟道、悟理、悟境,学会领会、沉浸、体验。  相似文献   

16.
“烛”之悟     
中国人是最忌讳谈“死”的,究其原委,莫过于给家人朋友带来的悲痛。而对于他——我的化学启蒙老师的病逝,我却掺杂了许多复杂的思绪。悲痛中,细细回想起他的教诲。猛然惊醒,他的去世,使我变得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版历史教材增没了“学习与探究”课,突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上好探究课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活”起来。现以探究课《寻访“丝绸之路”》为例,浅谈探究课的操作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点睛”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常称之为“文眼”.我认为.好课也应该有“课眼”.有“眼”的课才有灵气。一堂课.如果没有“课眼”.就如同画龙没有点睛.顿时失去了灵性。“课眼”既是课堂教学的切人点.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20.
“两课”教学中的“四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英 《教育艺术》2000,(11):26-28
我校“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是从1991年开始的。为了使“两课”教学收到实效,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我们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更突出师范专科院校的特点,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