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在马德堡市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从而首先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初中物理大气压这一章内容里,教科书都无一例外地介绍了这个实验。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感受不到大气对我们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而且还要实际演示给学生看。然而,此实验对条件差的(尤其是农村)学校来说,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既需要有马德堡半球又要有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大气压强一课的处理,历来都是由马德堡半球实验、纸片托水实验、皮碗实验等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然后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这样的讲课顺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但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大气压约能支持760 mm高水银柱、约能支持10 m高水柱的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按科学家认识大气压的历史过程讲授此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  相似文献   

5.
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不能直接地观察到大气压强。教材中介绍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橡皮碗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及瓶子吞鸡蛋等实验,这些实验能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为了更好的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我再介绍两个方便易做的小实验:①烧瓶吞鹌醇蛋,上课前取长颈烧瓶一个和煮熟剥好壳的鹌醇蛋一个,将烧瓶内装半瓶热水,演示时,倒掉热水,用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对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是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利用“皮碗”模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对此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是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不易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是认为“皮碗”很难分开是被吸住了 ,很难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利用身边废旧材料 ,自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装置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一 如图所示。实验所需材料 :1小铁夹子 ;2乳胶管 ;3玻璃管 ;4单孔胶塞 ;5高橙饮料桶 ;6饮料瓶盖 ;7胶带 ;8铁丝勾 ;9塑料袋、…  相似文献   

8.
课型:演示实验导向,概念新授.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2)理解大气压的产生原因,会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及测量原理,知道大气压的大小.教具:大、小玻璃试管各一支,广口瓶,剥壳熟鸡蛋,酒精棉,细砂,玻璃茶杯,硬纸片,水,红色水,水槽,真空罩,抽气机,模拟马德堡半球橡皮碗一对,托里拆利实验器材一套,钩码若干,幻灯片若干.投影仪一台.  相似文献   

9.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义务教材(人教版)用两个橡皮碗模拟这个实验,但实验时稍用力就可把它拉开,使学生对大气压强“很大”半信半疑。为此笔者利用废旧器材,自制了代替马德堡半球的仪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讲大气压的存在时,都要讲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要求同学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做一做. 最近,我读了蔡传平老师的两篇文章,都谈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一,<物理教学要增强感染力--兼谈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教学>[1].其中有一句话是:"如果半球不是小球,而是象马德堡半球那样大,那么,一个同学、几个同学就不可能把它拉开了,甚至要七、八匹马才能把它拉开."其二,<撰写物理教研论文的选题策略>[2].其中有一句话是:"教师拘泥于教材上‘八匹马也拉不开',对学生说:‘实验不成功'."两处都谈到"八匹马",那么,马德堡半球实验到底是用多少匹吗呢?  相似文献   

11.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历史背景以及原理,丰富了学生关于物理学史的知识。结合初中教材中“大气压强”所涉及部分,分析教材所给出的大气压强的演示实验的特点,并把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提出新的验证实验,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验证大气压强的两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常用马德堡半球,一般农村中学没有仪器,可用以下两种简易实验代替。一、马德堡杯实验器材:两只玻璃杯,吸水纸垫圈(或橡皮垫圈),一段蜡烛。实验步骤和原理:先把吸水纸垫圈(图一)放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教师请两个学生(分别是全班最胖的学生和最瘦弱的学生)到讲台前面进行掰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瘦弱的同学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呢?生: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力气悬殊太大。生: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学生们又哈哈大笑。)师:怎样知道这两个同学谁重谁轻呢?生:用眼睛就能看出来。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把他们两人抱起来试试。师:那谁愿意来试试?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抱刚才比赛的两个学生。生:还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  相似文献   

14.
一、以课堂演示实验为主渠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特别要注重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例如: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首先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拿一只盛满水的杯子,口上盖一硬纸片,让学生思考:将杯子倒过来,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杯中的水会不会流出?多数学生认为水会流出来,实验结果并非学生所想。在学生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趁势给学生说明大气压的作用。接着用带拉手的两只皮碗做实验,当两只皮碗贴紧后挤出碗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来拉,怎么也拉不开。可是从边缘掰开一点空隙,进入少许空气时,两皮碗却自然分开,使学生大吃一惊。再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此时学生产生了大气压究竟有多大的疑问。最后做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看到大气压跟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大气压的值约105帕。这样教学,学生易理解,记得牢,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杠杆原理和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杆秤、磅秤、起重机,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做一个杆秤,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物...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生:乌鸦把石块丢入瓶中,水面上升,这样它就喝到了水。师:那么乌鸦想的办法中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老师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二、探究新知1.体积。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  相似文献   

16.
1引言在师范类大学物理专业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中,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定性的演示实验,学生普遍感觉实验没有什么意思,为此将实验进行了开拓挖掘,提出了关于马德堡半球拉力的计算和测量实验.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设计了用拉力计测量马德堡半球拉力的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重要知识点1.一个重要概念大气压强: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二个重要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相似文献   

18.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重要一步。如何才能创设好的情境,紧扣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并感悟几位名师的精彩导入。【片断一】特级教师钱金铎"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新课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好!刚刚见面就要请大家上课了,愿意吗?生:愿意。师:为什么说愿意呢?生1:老师给我们上课,能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教科书里"大气的压强"的课文中一直沿用"将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和硬纸片也不会掉下来"的小实验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课文中还同时安排了另外两个小实验).由于该实验取材方便、效果明显,在课堂演示中往往被教师选中.但值得提出的是,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常常提出质疑:认为硬纸片不会掉下来,不是大气压的作用,而是被杯子"吸"住的.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作解释,说:如果用手向下轻敲纸片(边说边做),水和纸片立即会掉下来.杯中的水重不是比轻敲纸片的力要大得多吗?开始水为什么没有将纸片压掉呢?可见是大气压将纸片向上托住的.这时仍有学生辩白:轻敲纸片时,纸片与杯口密合不好,杯子"吸"不住硬纸片了.可见学生依然没能走出"是纸片被杯子吸住"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范迎春 《物理教学》2012,(1):39-40,48
一、证实大气压存在的一些常用实验由于人们始终生活在大气之中,所以对大气压的存在竟然"毫无感觉",从而对大气压的认识也就存在困难。这也使得马德堡半球实验直到今天还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惊"效果,所以成为物理教学上首选的常用演示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虽然效果好,但对器材及操作要求稍高。物理教学中还用到一些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例如,用吸盘做的实验(模拟"马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