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96名上过网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往的动机和行为都非常突出,多数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是谨慎和有节制的,能恪守社会规范,但反传统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男生比女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其网络交往的认识和行为都要更直露和大胆;文科、理科及工科大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基本一致;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真诚度低,这既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变换性特点有关,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网上交往的认识还缺乏信任以及利用网络释放压力的特点;回归分析表明,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良好体验、性别以及父亲的高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真诚交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和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量表,对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信息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辅助学业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便利生活与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情感与电子信箱和聊天的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确认自我与上网时间及聊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结论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网络诚信意识是网络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网络诚信缺失的现象。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公共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影响与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正在覆盖我们的生活,网络交往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6.
通过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高校49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人际疏离感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性别差异;网络游戏偏好、人际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得偏好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游戏偏好、交往偏好及社会孤立感对网络成瘾倾向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游戏偏好、交往偏好、人际疏离感密切相关。为大学生创设团体深层交往的环境,增加社会支持,将会有效预防或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7.
网络行为主要集中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娱乐行为、消费行为、商务行为五个维度。网络依赖的调查显示学生对网络有较重的依赖性。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网络技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改变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为基础的网络交往成为人类交往的新形式。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在网络交往中出现了借助网络伪造身份、滥用网络服务便利、物化自我赚取流量、学术道德行为不端等失信行为,给高校学生的成才、成长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从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建设、规范直播交往过程、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的消解路径,有助于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实现高校学生自主、平等、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网络可能因人的网络异化行为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的一种手段。网络情境下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分为自我认同异化、符号互动异化、虚拟情境异化、网络文化异化等类型。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行为阻碍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人际关系交往。因此,必须从内外阈视角下分析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有效地解决网络中的行为异化问题,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The attitudes and the self‐efficacy that characterize learners relative to the Internet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learners’ motivation, interests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e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Meanwhile,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may shape learners’ attitudes and online behaviou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towards the Internet, and explores the role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may play in their Internet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demonstrat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adequate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that these students are more inclined to view the Internet as a functional tool—a functional technology.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that is, male students demonstrate Internet attitudes that are more positive than those of their female peers. Furthermore, students who perceive the Internet as a leisure tool (e.g. as a tour or a toy) show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communicative self‐efficacy than students who use the Internet as a functional technology.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to take them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ir instruction. Lastly, this study serves as a starting‐point for research that more broadly explores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影响博士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博士生访谈、调查问卷对互联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博士生学习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检索式学习已在博士生自主学习中广泛运用,互联网成为博士生确定科研方向、丰富科研内容和寻找科研方法的脚手架。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了博士生自主深度学习,通过支撑博士生认知、优化博士生认知结构和促进博士生高阶学习,提升了博士生的批判性思维。互联网维系了博士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博士生提供了体验的场景和提升了博士生探究学习的成就感。但也要反思互联网检索式学习造成了博士生学习的碎片化,网络不适应造成博士生信息迷航以及互联网路径依赖易造成博士生创新性的遗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Partnerships among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provide the substance and catalys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Internet 2 Commons provides a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is effort incorporate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support of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activities. Available to Internet 2 members are advanced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 services, which include collaborative data services and videoconferencing.  相似文献   

14.
王丹 《教育科学》2007,23(2):18-21
21世纪是网络与网络文化高度发达的世纪。但是,人类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网络成瘾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学校教育在网络成瘾问题中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问题的根结在于学校教育中网络文化更新功能的缺失。其原因可从网络文化本身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在笔者看来,戒除网瘾的最佳办法就是给青少年学生进行免疫预防——在学校教育中对网络文化进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互联网的道德问题一直是学校和家长不愿大学生过多接触网络的原因之一。"网德"问题的产生有其社会原因,也与高校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一些心理需求有关,应该虚实相辅,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统一起来,塑造和培养大大学生的"网德"。  相似文献   

16.
因特网因为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资源丰富等优点受到众多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它拓展了大学生知识视角,缩短了大学生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不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则可以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网络依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不良后果,以求得解决大学生"网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aladaptive patterns of Internet use constitute behavioral addic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re are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overviews the field and introduces definitions, terminology, and assessments.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research findings and focuses on several key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including Internet use and time, identifiable problems, gender differences,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computer attitudes. The third section considers the addictiv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in terms of the Internet, its user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he fourth section addresses current and projected treatmen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 agendas, and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网络体验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对1060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网络体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水平低,网络体验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网络体验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体验越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也越高.网络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满意、社会性行为、消极情感雏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癌倾向都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应用结构方程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同时,主观幸福感可经由网络体验这个中介变量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上网存在着求知欲望的驱使、平等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及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积极心态和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发泄欲求、投机等消极心态.提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应从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加大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宣传力度,拓展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及提高信息工作者自身网络素质等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