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应凸显其使命与任务。以国家级"非遗"客家花朝戏的传承为例,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地方戏曲表演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花朝戏表演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集体传承的方式,鼓励花朝戏在传承与创新中求发展,重视花朝戏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许多歌唱家对待音乐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自己喜欢,更多的是传播与继承的责任感。文化的横向传播与纵向继承就是传承;传承并不是一味固守传统,而是在其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流行化的、国际化的元素,此为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承中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渗透于传承之中。  相似文献   

3.
王晔 《黑河学院学报》2022,(12):167-170
安徽古琴音乐在古琴文化传承和演奏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安徽古琴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历经历史的演绎和艺术的沉淀,古琴文化独特的音律韵味,在作曲创新与发展中,创作者在安徽古琴的学习中,能够起到文化历史传承与乐曲创新的作用。安徽古琴中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涵盖安徽古琴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安徽古琴中的文化传承以及古琴中思想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倍受关注的今天,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展职业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把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建立一种互动机制,在高等教育功能发挥中注入文化的新鲜血液,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播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同样,在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中要紧紧依靠高等教育本身,在积极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功能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内在统一,不断健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机制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教育价值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在育人层面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劳动的积累和积累的劳动,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们开创新的历史的既得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社会个体的价值寓于个体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实现方式在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融入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中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是人类历史走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积淀成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积淀性与发展性等一系列关系。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通过文化育人的实践,在价值导向中实现文化引领,在氛围营造中实现文化熏陶,在实践锻炼中实现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材料是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文章进行文化转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呢?  相似文献   

10.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同时对我国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初中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为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加强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融入的研究。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结合现实情况具体探究了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实践性与历史革命性的特点,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历史写照。在当今社会,现代文学经典传承存在传承方式难以跟上时代潮流,在文化市场中竞争力较低,商业化冲击带来文学性传承危机等问题。为实现现代文学经典的顺利传承,必须丰富传承内容、更新传承方式、创新阅读方式,将现代文学经典融入人们生活中,理智应对文化商业化现象,从而使我国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对民族个体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笔者在介绍藏族天文历算传承发展历程、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推进藏族天文历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弘扬与继承社会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秉承统一性、多样性、创新性与传承性原则建设与创新校园文化,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校园文化渲染力与影响力。针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遇进行深入分析,并于新媒体视角下提出创新与传承校园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3,(A1):15-16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着力点,尤其是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职高专文化传承、建设与创新的进程,使得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有的高职高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设计不合理、重形式轻本质、重建设轻创新、重西方文化忽略传统等文化等弊病,不利于高职高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长远发展。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高职高专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和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光莲 《考试周刊》2022,(52):52-56
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是培养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自信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也是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使学生能够从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相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且能在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文章研究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而从创设文化情境、组织阅读鉴赏、开展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等方面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黄梅戏艺术,从音乐传承到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创新,黄梅戏音乐传承是剧种发展的原动力,黄梅戏音乐的独特性在传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将《客家音乐文化》作为适应于地方课程教学的特色课程,是针对教育部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与传承"这一内容的改革尝试,面对课程中存在的传承内容、传承理念、传承方式、传承研究、传承文本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课程化传承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须中国经验、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出发,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中系统提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利用、创新、研究等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