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读者之声     
湖南省洞口农药厂曾华忠:一九九一年第十一期《新闻与写作》的“读者之声”专栏,刊登了我三点意见,其中第二条是:“读者之声”栏目,应每期有读者最新的呼声,密切编辑与读者的联系。第三条是:增设“好稿推荐”栏目,每期刊登二三篇好新闻作品,供通讯员鉴赏。自这些意见刊载后,每期都有  相似文献   

2.
北京日报郊区版为加强与读者的联系,直接听取读者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最近聘请了一批“特邀读者”。这些“特邀读者”大都是郊区版的热心读者和评报、反映情况的积极分子,其中有生产队干部、国家干部、职工和社员。  相似文献   

3.
我是1956年来陕西省图书馆参加工作的,到1997年退休,在陕图工作了整整四十年。起初在书库当管理员,后当美工,除了写写画画外,还兼作一些宣传工作。记得搞得最有声有色的是“读者讲座”。那时的作家们好请,像省作协的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王愚等,经常为我馆举办的读者讲座免费讲课。这项活动深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4.
二月六日,沪溪县图书馆就八三年图书馆工作如何开创新局面问题召开了有工人、农民、干部、教师、战士、退休人员参加的读者座谈会,还邀请了县科委、一中、县工会等单位的图书室管理员与会。会上讨论了八三年图书馆工作计划,并且对我馆过去一年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同时对我馆在经费少、人员少、场地少的情况下,如何开创八三年图书馆工作新局面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县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对我馆工  相似文献   

5.
吴道弘先生是资深编辑、出版界的老前辈、新中国培养的最早的出版人才,退休前是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书旅集》,这本书收录了吴先生40多年出版生涯中写成的书评、杂记、跋语、笔谈、回忆录、散文、随笔等,而我有幸成为这部书的最早读者之一。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不久的新  相似文献   

6.
我是《新闻知识》的老读者,多年来受益很多。前几年退休后,厂宣传部仍然给我赠订一份。退休后时间多了,在这本刊物的指导下,我写稿也多了,不时被刊用,去年我就有40多篇稿子被省内数家报纸刊用。真是其乐无穷。这本刊物不仅我爱读,连我那三个学文科的孩子也爱翻看,对其中几个栏目还相当喜欢。这份杂志为什么能吸引人,凭我多年的阅读感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栏目多、信』息量大。比如杂志开辟的;“新闻写作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讲座”、“新闻纵横”、“通讯员之友”等等栏目,让读者能获得多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7.
翻开报纸刊物,都会发现“读者来信”这样的栏目.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刊登的稿件有多有少,但都很重视,有的报刊整版整版地登。它是反映读者意见、要求和呼声,加强报刊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 去年报刊收订工作开始前,我到农村了解群众对投递工作的意见,好多人反映他们订了报刊,但送到村上无人管,有时收不到.我写了就《农村需要报刊接转人员》的来信,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是河南日报历史较长的一个专页,是反映众群意见,心愿、呼声的一个窗口。它内容广泛,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是报纸与读者加强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读者来信》坚持以批评为主、多方为读者服务的方针。针砭时弊,扶正祛邪,为读者分忧解难,为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鼓与呼。当前尤其需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提出问题的来信,例如改革中的问题,经济建设、法制建设,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工作中的问题等等。任何读者来信都要事实准确,不能有任何夸大  相似文献   

9.
一河北日报编辑部采取多种办法,不断地到读者中去征求关于办好报纸的意见,并且认真采纳读者的意见改进工作,使报纸与广大读者的联系更加密切,受到了更多读者的喜爱。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从今年一月起,编辑部就着手总结几年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总结的过程中,大家认为几年来积极地宣传了三面红旗,有力地推动了实际运动,编辑、记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有了提高,也摸索到一些新的经验,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的回顾我党早期报刊,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当时的《中国青年》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以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他们还让读者评选“我最喜爱的作者”,结果,恽代英、肖楚女二位编辑榜上挂名,深受青年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出版社工作30多年来,我担任责编所发书稿不下一百几十种,大都只印过一版,多次重印后社会上仍有需求者屈指可数,桑德堡《林肯传》中译本算是其中一种。该书由我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共同组织翻译,1978年初版。参加译校工作的翻译小组有北京和云南两地的译者。为什么本书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和保持较长的生命力,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反映读者的看法与意见,从本期起,我们开辟“读者观点”专栏。 在这块读者自己的园地里,广大读者对某一社会问题,对某一学术文化问题,对某个热点问题,均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某本书中的某个观点,对某篇文章中的某个提法如有不同意见,均可提出商榷;对读书出版方面的某些不良现象也可提出批评,总之,题材不限,不拘一格,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文字力求简短。欢迎各位读者不吝来函来稿。  相似文献   

14.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发挥读者检查、监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作用,并通过他们反馈信息,改进本馆的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中山图书馆经过广泛征求本馆与读者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的意见,决定成立读者工作委员会,并于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七日下午,在本馆报告厅举行成立大会。读者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各有关业务部门提供名单,经馆领导审定,确定由三十位读者组成。在确定成员名单时,我们注意在职业、学历、学科、年龄各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力求更广泛、更有代表性,更能表达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读了1992年第5期《新闻记者》“一张新闻照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的最后一节说,审理案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新闻立法的现状和人们对新闻舆论尚不适应的心理。”其表现为有单位“能吹不能批”,对表扬报道怎么拔高也不过分,对批评稿细微末节的出入耿耿于怀。这段话,正好说明新闻确有表扬稿拔高、批评稿出入的情况。报刊登了有出入的文章,读者提出批评、解释、申辩,或诉诸于法律,应当说是正常的,也是读者的权利,不宜一概说之为“人们对新闻舆论尚不适应的心理”。读者发表意见或提出批评,编者和作者应当欢迎,不宜说人家是“求全责备”。以我接触到的一些实际看,报刊编者只能听好话,不能听批评意见或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不少见。《半月谈》曾登过一篇认为群众来信越多越好的文章,观点是不全面的,我以工作实际总结的经验体会写了一封信给《半月谈》,杳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07,(3):26-27
李立三给人民出版社的复信③(1955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同志们:关于日丹诺夫在哲学讨论会上发言一书,本拟重校一遍,但因工作关系,抽不出时间来,没有能办到。你们提的意见,我看了一遍,一般都是正确的,已根据你们的建议作了修改,并顺便在其他几个地方作了小的校正,请再审阅。  相似文献   

18.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19.
徐勤 《新闻实践》2012,(1):76-76
一位业余诗人——浙江日报退休高级记者严元俭的诗集《心迹》,2011年5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后就两次印刷了7000册,迅速销售一空,2011年10月再版。在诗歌不怎么景气的今天,《心迹》为何受读者青睐?因为这是一本很有特色、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诗集,是一位从事新闻工作数+年的记者的心迹。  相似文献   

20.
1953年前,我做了约10年的新闻记者工作,从记者调作出版编辑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迈入华北人民出版社和1954年并入通俗读物出版社时,都是任编辑组长,不但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编辑,还要抓好全编辑组的工作,做好和出版、发行、美术设计等部门的协作工作。——这些对我这个出版岗位上的新兵来说,真不是一个轻松任务。可是我想,在党和上级领导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加上自我奋斗,边干边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从此,就硬着头皮挑起这副担子了。 我到华北人民出版社后,开头是负责编辑三组即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编辑组的工作,打交道的作家是赵树理、王亚平、任桂林等名家,处理的作品是《罗汉钱》、《张羽煮海》等名作。我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半年以后,领导上表示满意。有一天晚间,我正在办公室灯下夜读,领导来和我谈话,说现在社里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