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奶”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是全社会话语的焦点。根据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二奶是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格格不入的,但是即使全社会都在谴责它,“二奶”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泛滥,以致于出现了职业化的“二奶”。但是最近让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达到空前激烈的是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二奶”维权网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诚信,即诚实而有信用。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为德基,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诚信要求人们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今天,“以诚信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诚信又做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出现,这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当前诚信问题却也受到挑战,诚信危机成了一个严重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办教育在很短的历史时期集聚了全社会相当多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我国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但是.民办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办教育出现的办学“结余”,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4.
"国学热"的出现,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重新认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继承传统文化显然是必要的.我们应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学习,改变目前偏重于文学教学的特点.这也适用于我们学习现代文 化与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二奶奶     
二奶奶是我在老家时的邻居 。二奶奶做得一手好饭菜,为这,我小时候常往她家跑。二奶奶从不小气,总是乐呵呵地打发我这只“小馋猫”。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何军 《青海教育》2005,(9):16-16
改革开放使中国出现了一派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甚至制约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反映在中学生往返于家庭与学校的“中间地带”,就出现了种种问题,笔对此谈点看法,以引起我们的家长、老师及全社会的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1世纪初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它是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并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德治党,以德治政,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这个词本来是心理学词汇,引用到人际关系上,指看待人的辩证法。教育上则体现为师生关系。所谓教师与学生关系,实际上是从属于社会“人际”观的一部分,并且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纲纪”之说乃传统文化及全社会的核心价值,所谓“纲纪”指三纲 (君臣、父子、夫妇 )和六纪 (父、兄、族、舅、师、友 ),已经作为社会铁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师道尊严”就是这种铁律下的产物,这是今天研究教育的学生观不可忽略之处。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学生 ?本文拟就教师的优先注意力方面提出四个观点。   宽容——教师优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并称,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往往冠以“汉”“唐”,如汉语、汉民族、唐装、唐人街……确实相比其他朝代,这两个朝代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出现过所谓的“盛世”。后来的宋朝虽然文化发达,但国家力量薄弱,总是受外族欺负。汉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同国家推行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总的来说汉朝比较重视文化、重用读书人。但是,汉朝刚开国时并不是如此的。汉高祖刘邦是个无赖泼皮出身,但他懂得用人,他手下人才济济,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无一不是将相之才,但是他从心底里轻视读书人,尤其讨厌儒生。据说有位郦食其的人去见他,他…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的神话源远流长,织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但是,《郭翰》却对其进行无情的解构,反传统的改写,这与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唐代“小说”这一特殊的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先生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以道家尤其是庄子为精髓和根本,认为这种纯艺术精神最终落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上。徐氏在中国艺术精神之落实所得的“偏”,与他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挖掘所呈现的“全”,不能相圆融,因而出现阐释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徒法不足以自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相辅相成作用的治国方针。“以德治国”口号的提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一般说来,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是互补的。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利用法律和道德两手。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和道德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是不平衡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的。孔子就提出过“为政以德”。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当政者主要还是要借助于暴力机构(国…  相似文献   

17.
"一之日"辨     
《诗经.豳风.七月》是一篇传诵千古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却历来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不管是传统的毛传“周正”说还是今人“十月太阳历”的新说,都不能自圆其说。本文认为“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等很可能是甲骨文合文“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等的误认。这样的解释既没有毛传同一篇作品用两种历法的尴尬,也没有“十月太阳历”新说与原作节令不符的抵牾。作者认为当是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儒家理论体系中,成德是其终极目标,此即意味人是其活动的目标而非工具,是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类如西方的专业化是传统儒家所历来反对的。此种思想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内圣”不能直接导出“外王”情况的产生,因此处理好二者之关系就是传统儒家和现代的新儒家所必当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对一例“二奶”请求实现遗赠案判决结果作法理上的剖析,认为同居和遗赠行为是两个独立的民事行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调整范围不同的两个行为规范,法院不能以同居行为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来否认一个合法有效的遗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