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大足佛教石刻两则跋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足佛教石刻两则跋文龙晦(一)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再跋我于1992年参加大足石刻研究会,提出论文《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跋》,发表于1994年《中华文化论坛》第四期,在那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追本溯源把从《阿含经》起到王恩洋止有关《牧牛图》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6万余尊,其中宋代造像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大足宝顶石刻“孝”的教化胡昭曦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一座规模宏钜。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众多的具像造型、生活场景和榜题文字,更展现出它所涵盖的社会思想资料的博大,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宣扬的文化,除甚有特色的佛教教义而外,更有儒家的伦常哲理。这既...  相似文献   

4.
李小强 《寻根》2007,(6):76-78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沿袭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众多因素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刻造像,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屹立于石窟寺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5.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6.
略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哲学、伦理思想郭相颖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上。建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约为1179年至1249年)。它是由出生大足米粮里的南宋高僧赵智凤,以毕生精力主持营建的一座...  相似文献   

7.
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跋龙晦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以它的富于生活情趣、雕刻栩栩生动,受到游览者的称赞,研究它的文章有一些提到它在图里表现了禅宗思想,但是哪一派禅宗思想,就没有深入下去。本文根据笔者近年的研究所得,想从杨歧派对四川佛教的影响。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依据献资料的辨证分析,对大足石刻造像中所谓“明肃皇后”、“诃利帝母”像及相关龛窟内容的释读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以前的研究存在误读误释现象。  相似文献   

10.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大足北山佛湾石刻转轮经藏窟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多年实地勘查和对比分析,制、造像、铭进行全面实录,并对该窟的命名、了分析。第一次对大足北山佛湾第136号石窟的形部分刻像身份、凿刻人、艺术价值等进行  相似文献   

13.
博什瓦黑石刻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现属普诗乡),画像面积达440平方米,画幅巨大,刻像众多,以佛教密宗造像为主,有波士涅槃、释迦、观音、四天王、明王、菩萨、佛塔、六人骑马出行图、供养人像、隶书汉字题记等,是迄今摩岩石刻画像中少见的,为地方史、民族史、宗教、艺术等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引起多方面专家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建成石刻墓坊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其石刻艺术的创造性、地域性特点。张建成石刻墓坊乃清末民初川东北民墓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四象”为古代墓室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它是人类寄托亡灵于宇宙的象征。安丙家族墓地以精湛的石刻技法,镌刻出表现形式各异的“四象”浮雕,反映出南宋时期“四象”石刻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继承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并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啸声 《寻根》2008,(3):114-117
中国艺术作为世界上一种独立的美学体系和表现体系,具备数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商周青铜到秦俑汉石,从南北朝石窟的佛教艺术到唐宋五代的山水绘画,特别是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兴起,到明清之际登峰造极……都使这一中国传统在历史演变中,  相似文献   

17.
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据考古发掘证明:福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乃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桃花山师范学院工地,挖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刻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同年在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的一座南朝墓葬中。也出土“石刻猪”一件,高2厘米,长6厘米,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445年)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出土“石刻猪”一对,高1  相似文献   

18.
承认佛教艺术通过滇缅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近10年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佛教南传系统”研究的成果①。学术界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云:丹阳人刘英、笮融等把佛教艺术带过长江,并且“大起浮图...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东汉崖墓石刻艺术,兼容了东汉巴蜀地区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壁画风格,其石刻造型艺术一般以人物或故事情节造型、动物或神怪造型、几何图案或植物装饰图案造型为主。其中,崖墓石刻人像造型艺术在整个崖墓艺术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