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基因新发现 ]美科学家发现可阻止癌扩散基因据东方网 2 0 0 2年 1 1月 1 9日援引《科技日报》消息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 ,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命名为RhoGD1 2的基因 ,该基因有助于早期癌症病人避免癌细胞扩散。他们发现带有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可能的解释是 :当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 ,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蛋白质 ,由此阻止癌细胞入侵其组织器官。这项成果显示 ,未来有可能以这种蛋白质为标记来诊断各种癌的转移能力 ,并有可能开发出治疗转移性癌症的新方法。通常 ,癌症发生扩…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10,(11):77-78
据人民网科学频道2010年6月9日援引同日《科技日报》消息,《自然·遗传学》6月6日在线发表了由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病遗传学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分析发现白癜风易感基因”。这一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白癜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2008,(5):78-78
据2007年11月8日《新民晚报》报道,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日前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领衔的研究组的相关研究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利用植物体表达昆虫基因的双链RNA来抑制植食性昆虫防御基因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徐妍 《神州学人》2005,(11):32-34
邹检平医学博士,1994年赴以色列留学,1995年转赴美国留学和工作,2002年回国创业,现任北京健平九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其主要研发成果有:在世界上第一次从人类MDS癌细胞中体外扩增BRCA2基因;在世界上首次用基因工程方法合成BRCA2蛋白,并用于研究工作;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BRCA2抗体,并用于试验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BRCA2有histoneacetyltransferase的活性;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白血病TLS基因与FLI1、CDKS等相互作用。曾获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医学》成就奖,三次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基金,两次获美国海军研究院科学基金等奖励和资助。曾获2003年北京市人事局归国留学人员优秀项目资助及项目立项、2003年国家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优秀项目资助及项目立项和2004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项目立项等创业资助。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09,(11):73-74
据2009年6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6月17日电,由中国恐龙专家徐星领导的一支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的准葛尔盆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头带鸟喙状器官的草食性兽脚类恐龙(双足站立的兽脚类恐龙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图1)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癌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该成果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2014年6月5日正式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论文通讯作者为颜宁,共同第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12,(6):78-79
据2011年12月8日《科技日报》援引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在活的生物体内对血液干细胞进行基因修改,让其变成"癌症杀手"T细胞,使用该方法治疗人类黑色素瘤的治愈率高达40%。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癌症和干细胞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据2011年7月11日《大众科技报》报道,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个决定癌症是否复发的变异基因,通过它们可预测因放射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引发的复发性癌症。美国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11,(11):75-76
据2011年6月7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1年6月6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大学和中国北京的研究人员合作,对墨西哥和中国的两个患有狼人综合征的病人家族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狼人”基因,这一基因会使人体布满毛发,包括面部和上半部身体。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6月21日报道,美国《癌症预防研究》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西兰花芽苗不仅可为人体提供更多的维生素K,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解毒功效,有助于排除体内有害污染物,降低癌症危险。研究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托马斯·肯斯勒博士及其同事对291名生活在高污染区域的中国居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09,34(1):75-75
据2008年6月17日中国新闻网消息,台北荣民总医院与阳明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6月16日公布了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刊登于7月份《临床癌症研究》及《公共图书馆》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05,30(8):65-65
据2004年6月20日《北京青年报》和2004年6月17日新浪网消息,2004年6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和2004年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和周忠和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10,(2):74-74
据2009年9月5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华盛顿9月3日电,今天出版的《细胞》杂志发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院艾伦·萨尔蒂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在与肥胖有关的许多基因中,有个名为IKKE的基因一旦被删除,实验鼠就不再长胖。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教学》2006,31(2):79-79
综合2005年7月25日东方网及2005年7月26日《新民晚报》消息,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许田教授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一种哺乳动物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PB(PiggyBac)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并将这种源于飞蛾的转座因子用于小鼠和人类细胞的基因功能研究,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一个高效、实用的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为大规模研究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提供了利器。该成果已发表于2005年8月1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细胞》,而且是该期杂志的封面文章,这种发表方式对于我国科学界来说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学》2010,(11):77-77
据2010年6月12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6月9日电,数百名科学家周三宣布,他发现了数十种新的基因变异与儿童孤独症有关。在这些变异中,有一些可能来自父母,但有很多变异是在孤独症患者体内首次出现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现象说明,孩子的这些微小基因错误可能是在父母形成精子和卵子的过程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09,34(3):M0003-M0003
据2008年8月26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8月24t3电称,由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儿童期癌症研究中心负责人约翰-马里斯牵头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10个受儿童期致命癌症这一遗传病困扰的家庭进行了基因检测分析,最终找到了致病基因。相关研究报告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10,(11):78-78
据2010年6月8日一期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华东师范大学》周刊报道,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夏涛及其团队在植物耐盐基因研究中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已经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文章题目是《基因改组获取的一个新植物液泡钠氢离子逆向转运蛋白基因提高酵母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评选]7项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4年度十大科技突破据东方网2004年12月18日,援引同日《解放日报》消息,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公布了该刊评出的2004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其中有7项与生命科学有关。在火星表面发现水可能曾经长期存在的证据,从而提示数十亿年前火星表面环境可能适宜生命的存在这一成果,获选年度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列第1位。(评见本刊2004年第9期、《生物学科技信息》)。其他与生物学科技有关的入选成果分列第2、3、5、7、9和10位。名为“弗洛勒斯人”的小矮人化石的发现列第2位。科学家认为,在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肝癌手术切除术式对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共实施规则性肝切除和不规则性肝切除36例.肝癌无肝硬化、肝功能代偿良好组8例,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或肝段切除6例,行肝动脉结扎加局部缝扎止血2例.肝癌伴有肝硬化、慢性肝功能损害组28例,行不规则性肝切除27例,1例行肝固有动脉插管加局部缝扎止血.结果:两组共2例病人术后死亡.两组无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3年,两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肝癌手术方式要权衡切除的彻底性和保护肝功能两方面来选择.通过术前的评估、合理术式选择和断肝技术改进,可以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对转移性肝癌,特别是单个结节,或病灶集中在某叶或某段应争取切除,对不能切除的肿瘤,则行肝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2009,34(1):74-74
据东方网2008年7月14日援引《科技日报》消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人体拥有的两个属于胚胎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的基因的(Twist1和Twist2),在正常成年人体内一般都处于“沉没”状态,但在很多癌症病例中,这两种基因又重新被激活,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活性,使其越过免疫系统的“防线”,向其他器官扩散。研究人员称,他们的这一发现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发。该研究成果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癌细胞》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