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景美、意美、情美的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主要凭借。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拿《鸟的天堂》来说吧,这是巴金先生的著名作品,前一部分写大榕树,看来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如果只按课文顺序疏通文字、概括段意,那么美的意境就会丧失殆尽。课文写作者先是看到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作出"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的判断。然而"看不出榕树干在什么地方"。两位朋友中的一位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位说有两棵榕树。作者在船靠近后,才看清这"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颗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作者为什么在"许多棵"、"一棵"、"两棵"上反复做文章?如果直接写出"这是一棵大榕树"岂不更简洁?如果真的这样写,文章的意境便全没有了。文章对大榕树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因为它是"鸟的天堂",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景美、意美、情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黑白谢尔     
有一本书,名字叫《爱心树》,讲了一个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每一页,都有这棵苹果树。当男孩奔向他的时候,大树的枝丫长长地伸着,好像拥抱男孩的手臂。男孩抓着树枝荡秋千,大树的枝丫弯弯的,像两道笑着的眉。那个男孩渐渐长大了,他需要钱,大树给了他苹果;他要房子,大树给了他树枝;这个长大的男孩终究觉得生活不如意,一心要远航,大树给了他树干造了一条小船。最后,男孩成了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他什么也不要了,只想有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休息。大树说:“来吧,坐在我的树墩上。”变成树墩的大树仍感到好满足。一个孩子说:“这棵大树就像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3.
小草和大树     
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一天,小草对大树讲:哎,你知道吗?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  相似文献   

4.
小草和大树     
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一天,小草对大树讲:哎,你知道吗?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  相似文献   

5.
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一天,小草对大树讲:"哎,你知道吗?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是这样吗?"大树有些不  相似文献   

6.
《早期教育》2000,(2):20-20
小朋友,不知你去过云南西双版纳没有?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独木林”。当你走进一片树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林中有一棵大树,大树的每一根枝权都拄着许多根手杖,这些手杖又支撑着大树的枝权向更远的地方伸展着。这是棵什么古怪的树呢?告诉你,这就是有着神奇本领、能“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相似文献   

7.
寓言新说     
《家教世界》2009,(4):8-8
小草和大树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一天,小草对大树讲:"哎,你知道吗?其实我原来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是这样吗?"大树有些不信。  相似文献   

8.
树根与枝叶     
一棵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是因为它的根在地下不断吸取营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感于此,说了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自由时间犹如树根,它滋养着教育创造这棵大树的枝叶。」这个比喻确实生动而又贴切。也是这位教育家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小画廊     
神奇的大树董梓辉6岁讲画稚语:这是一棵神奇的大树,会长出小朋友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各种好吃的水果、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动物等。小朋友围在这棵大树周围,高兴地跑来跑去。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故乡在吉尔吉斯。在离我们村不远的山上长着两棵参天大树。不知为什么我们当地人管长着这两棵大树的地方称作“久依申学校”。据说,从前在这座山上确实有一所学校。有一次,我向老人们询问久依申是什么人。一位老人回答说:“久依申,他如今还住在我们这个集体农庄里。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久依申还是一名共青团员呢。就在长着这两棵大树的地方,当时有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大难点,它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丰富深奥的内涵诠释着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而其文字精炼却意义深广这一特点在教与学当中给失聪孩子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但同时它也是提高失聪孩子语言素养的很好途径。通过阐述一些在古诗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如表象阅读(感知整体、品析语言)、得义阅读(再现法、幻联法、寻踪法)、评鉴阅读(多视角评价,比较评价)等,旨在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古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臧克家开创了新诗发展史上的新时代。他将电影蒙太奇手法成功运用于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以此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这使诗歌在获得美学价值的同时,也使他的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度的水平,从而抒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4.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5.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人延续了花间词人“诗庄词媚”的词学观念,以婉约为正宗的主流创作思想在词学批评领域的集中反映便是诗词分体意识的逐步加强,和对传统词风的维护与坚守。虽然一代文豪苏轼力主词之诗化,开创豪放向上一派。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论认可。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艾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现,给英美意象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意象主义者们在古老的中国诗歌中找到了同其诗歌理论颇为符合的完美形式和“创作支点”.他们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技巧,从而为英美诗歌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象诗这一背景观照下,从多层次深刻主题、意象的营造、意象的组合等三方面阐述庞德《地铁车站》与卞之琳《断章》的艺术成就,分析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的历史原因,并力图对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诗歌在彼此交融互汇过程中的一些得失做出评判,从而为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