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艺毅 《山东教育》2012,(Z3):20-22
在江西新余,素有以被誉为"中国草"的苎麻为生产原料的夏布生产工艺;而以夏布为面料的夏绣,在秉承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我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开创了刺绣艺术的新领域,被专家誉为"中国夏布第一绣",成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绣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绣  相似文献   

2.
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绘画语言的解放及对立的探索是分不开的。"纯粹美术"和"抽象表现主义"事实上都是一种"语言直接成为本质的显现"的绘画艺术。对其应取兼容并包之态度,则是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与网络艺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上的新的艺术形式,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网络软件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科学技术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互动的开放武艺术形式.网络艺术越来越成为一门合作的艺术,艺术家需要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专业人员交流合作,成为新艺术的共同创造者.以艺术学、计算机网络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网络多媒体软件"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创作实践,可以探寻网络艺术的视觉美、听觉美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规律.  相似文献   

4.
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分支,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美术中的种种不雅表现与人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落差,美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美术几乎已成为"低俗"、"没文化"的代名词。美术缘何失缺了文化?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美术中的文化失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源自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和"行为艺术"对艺术的颠覆;权力、头衔和证书取代了艺术质量和文化水准;部分艺术专业杂志和刊物丧失学术操守而文化质量下降;高等美术教育的无节制扩招和基础美术教育的舍本求末。  相似文献   

5.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7.
在以"美"为审美标准的洪流之下,对于时常变化的人内在审美感官的需求,审"丑"成为一种可能,艺术中的"丑"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经常被忽略或否定,对其进行客观的探讨是有意义的事情。为此,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为研究对象,对艺术中的"丑"进行分析研究,成为当今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钢琴艺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国际化、民族化的趋势。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为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扎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比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成为钢琴艺术中国化取之不尽的源泉。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真正应和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虽然主张各有不同,但都认为"艺"与"道"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标志着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精神."绘事后素"是"艺",即指绘画.因此,可以理解为:中国画的笔墨艺术同样体现了"道"的精神.中国画这种带有艺术家主、客观意识形态的独特笔墨观,构建了以"笔墨"为核心的艺术审美理念,成为了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音乐艺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 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 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 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 传播动力、 传播价值、 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样式丰富,制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剪纸在黑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满族人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剪纸,现在黑龙江的许多地方还保留着春节贴窗花、"挂钱"的习俗。如今剪纸成为黑龙江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品,其中海伦剪纸经过多年的创作与实践,已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5.
零距离接触中国前卫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卫艺术是艺术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极,过去的艺术成就只能看作是往日的荣耀,而前卫艺术所拥有的批判意识和探索精神终将会成为艺术思想的加油站.中国前卫艺术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从形式上内容上实现了对西方前卫艺术的"再创造性",成功的将其转型为中国的前卫艺术,构成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丰富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罗丹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因子,渗透到中国作家和文学创作之中.中国作家把罗丹当作精神的偶像,在文学作品中把他描绘成圣人、伟人和艺术之神.罗丹的<思想者>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思想者"形象的原型,罗丹的自然主义美学观与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学相融合,已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继承了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并借鉴和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艺术优势,最终形成了"形、神、声"一体、"唱、做"统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风格与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国家在场"是研究者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核心内容,在长达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在场"一直是影响当代竹笛艺术发展、创新最为重要的力量。"国家在场"不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推动力,使中国竹笛这一隐没在旧时民间的"叫花子"乐器成为中外国际音乐舞台中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乐器之一。同时还使演奏这些乐器的主人从民间乐手转变成国内外音乐界知名的演奏家、教授,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当代中国竹笛艺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深入分析国家在场对当代竹笛艺术发展所起的影响与作用,为其他民族器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