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5版《2006年,你好!》一文中,作者将“爵士”和吉他、架子鼓等一并称为“西洋乐器”,此说有误。查有关辞书可知,“爵士”有两个义项,一是欧洲某些君主国最低一等的封号,获此封号的人不在贵族之列,不能世袭;一是爵士乐,即一种以黑人的劳动歌曲为基础形成的通俗音乐,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新奥尔良的黑人中兴起,现已流行于美国各地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由此可见,“爵士”并不是某种乐器。“爵士”不是乐器@日月  相似文献   

2.
张老侃 《出版视野》2008,(1):40-40,36
重庆出版社曾出过两本张老侃的书,第一本叫《张志侃展言子》,时间是1998年12月,第二本叫《重庆言子》,时间是2001年7月。这两本书都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还真是火爆了一阵子,有关言子的磁带也一直热销。 如今张老侃回顾了“重庆言子观象”,好像言子要收场似的。据编者看.张老侃在文章结尾处的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相信,重庆言子儿是有其极强生命力的,它不但不会“下课”,它还会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而“雄起”。为什么?《重庆言子儿》的序中作了最好的注脚:重庆言子儿是通俗文化.所谓通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没有俗,就没有雅,俗是根,任何时候也动摇它不得。俗是“下里巴人”.和的人千千万万,雅是“阳春白雪”,和的人屈指可数。人民喜爱“阳春白雪”,人民更喜欢开心,喜欢开怀大笑.所以更喜爱“下里巴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郝冉 《新闻采编》2005,(5):37-38
要出“新”依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保证。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浓,甚至已经影响到新闻。这说明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节目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中有一个策略叫“突显”,就是突出的、显著的。突出在时问上领先一步,在个性特点上要显著。比如,太原电视台《新闻对话》的宣传语就是“点击当事各方”,还有中央台的《时空连线》“关注新闻事件”,再比如中央台的《新闻夜话》、《中国报道》、《面对面》,这些节目的形态我们过去是没有见到过的。  相似文献   

4.
为何叫“打油诗”?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于是后人把这种通俗浅露、有时暗含讥嘲的诗歌称作“打油诗”。有的作者自谦,把自己的诗也称为“打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6.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7.
意境被文艺理论家们说得太玄妙了,诸如空灵、神韵、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好则好之,可惜,让学习写作者常“高山仰止”而不知其途。意境是文艺家追求的目标,他们也创造了无数令人心折骨惊的意境典范。但,若把意境解释得过于玄妙,则有脱离地面之虞。意境既然是人创造的,就总有思维规律可循。几何思维就是创造意境的思维规律之一。意境,通俗简单地讲,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相似文献   

8.
《北京日报》是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又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怎样把这张报纸办得让领导和群众都比较满意,通俗的说法叫“二老都满意”,这是读者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办报人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果用酒来比喻电影的话,那么有些电影就像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喝了会使人的中枢神经发生紊乱,甚至致盲,比如《色戒》《集结号》《南京!南京!》等等:有些电影则像是用发霉的红薯千酿造的劣等货,喝了会让人感到有一种怪味,甚至倒了胃口,比如《三枪》《无极》《黄金甲》等等;还有一些电影,则好像被偷懒的导演兑入了过多的自来水,喝起来淡而无味,比如《孔子》《非诚勿扰》《千里走单骑》……  相似文献   

10.
三,用笑话来分析或解释某种难解的现象或难懂的道理。比如《说‘面子’》(鲁迅全集6——128页)提到当时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很“要面子”,实际是一种“不要脸”。要面子等于不要脸,这两种黑白相反的现象,为什么能划等号,这很难说清,一用笑话,马上就明白: “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人人罢,人们都能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  相似文献   

11.
有句话说:“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上面所述的新闻界相互“瞄准”的怪现状恰合其意。早些年.《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也是“隔岸观火”的老手.比如报道张君杀人案.湖南本地媒体甚至连轻描淡写都不够格,可《南方周末》居然可以做好几个大版.甚至连民间小饮食店广告招牌“张君包子.吃了解恨”这样的照片都见了报。这是典型的隔岸观火,让湖南媒体自叹不如。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怎样才叫用事实说话呢?就是运用材料时,要把具体事实说出来,而且要说得好。这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荣获第9届“中国新闻奖”副刊3等奖作品《分手时不再回头》一稿,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她在这篇随笔中,通过自己的一位女朋友被害,当地公安民警为了破案找到了她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对社会治安、对民警的看法,文笔深沉,感情饱满,叙述自然、流畅,有一种“摆龙门阵”似的朴实、通俗感,有相当强的可读性。报道没有渲染、夸张,读来真实、可信、感人。具体说来,这篇作…  相似文献   

13.
上一篇讲了一出戏要确定好表现角度;设置好结构线,理顺主线副线、单线、复线。这一篇再结合《能人“百不成”》,探索一下戏的结构规律。 一出戏的结构,还有一件重要事,就是要掌握好结构层次,组织好戏的起承转合,使写出的戏,有头有尾,有铺垫有高潮,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框架。 戏曲结构的起承转合,像其它艺术形成一样,并无成规可循,起承转合手法越新颖,越不落俗套,越能显出作者的功力。但是,也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比如,起笔(开头),要新颖含蓄,让观众看第一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杂志出版家、著名的《读者文摘》创始人德威特·华莱士曾说:“《读者文摘》是办给不读书的人看的。”这话颇值得图书出版业者玩味。华莱士道破的也许正是现代大众的精神消费诉求:娱乐、休闲、轻松,还有信息。而这,恰是传统纸介质的图书敌不过广播、电视、电脑等新媒体的地方。在已过去的20世纪,每当有一种新的媒体诞生,便会有人为传统方式的图书出版业捏一把汗,后来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毕竟,图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在提供娱乐的功能上,图书与“电”媒体也不见得就是相克相敌,有时也还可以相长相生。比如,小说类图…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怎样才叫用事实说话呢?就是运用材料时,要把具体事实说出来,而且要说得好。这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荣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三等奖作品的《分手时不再回头》一稿,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她在这篇随笔中,通过自己的一位女朋友被害,当地公安民警为了破案找到了她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对社会治安、对民警的看法,文字深沉,感情饱满,叙述自然。流畅,有一种“摆龙门阵”似的朴实、通俗感,有相当强的可读性。报道没有渲染、夸张,读来真实、可信、感人。具体说来,这篇…  相似文献   

16.
李佩珊 《声屏世界》2007,(10):29-29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美目传情”,能让人领会作品的基本内容,从而产生感染人的魅力。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呢?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好标题有一个自我鉴别之道:好标题应该具备准确、精炼、生动、通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党中央机关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什么叫“绝活”?我想,第一,是好的;第二,是独家的;第三,是难度较大,一般想不到或难做到的。所以,这是很高的要求。几个月来,编辑部上上下下,团结一心,锐意创新,“绝活”迭出,异彩纷呈。抗非典时期发的任仲平文章、护士日记等,已垂报史,不必赘述。最近一段时间,堪称“绝活”的佳作也是接连不断,让人欣喜。比如,9月20日的头版,在头条位置刊登社论《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社论上方横贯红底黄字的栏题“迎接第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非常突出、醒…  相似文献   

18.
宋元话本上有这样两句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说书艺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前一句讲的是形式,讲的是语言要通俗化才能传播得远,才能让人明白、易懂。后一句讲的是内容问题。我们经常讲可听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关于“话须通俗方传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他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有关“关风”的问题则谈得不够。什么叫“关风”?不久前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王振业教授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所谓“关风”,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其实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19.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八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再说,现实生活中也都这么个说法。凡是说到管事的人,都叫做“当官的”。什么大官、小官的,多得很,好像是俗语,也像是戏言。可是,在报刊上,在正式场合,这样称呼,我以为不好,是不该这么用的。什么叫官?官即官吏,《辞源》上说:“王者之制禄爵”,“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同总)  相似文献   

20.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