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和马可波罗结识,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应称《寰宇记》)开始于1938年。那年秋天,我在云南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作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外研究生,从事元史的研究工作。我以《元代回族史》为题,研读  相似文献   

2.
2000年8月16至20日,由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元史研究会及香港教育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克罗地亚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各大学、科研院所、机关团体及新闻出版界的60余位学者专家。本次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9篇,与会学者专家围绕马可波罗来华与否,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寰宇记》所描述的13世纪中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无论在选题上,还是研究深度上,与会者的论文和发言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马可波罗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十三则是徐霞客在云南游历的行迹,就游记中的《滇游日记》部分归纳了其在科学方面和学方面的贡献。科学方面的贡献从地貌、水、生物、人地理进行了分析;学方面的贡献从其学风格和方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格列佛游记》自1726年出版以来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该书虽然沿用了18世纪欧洲小说盛行的航海冒险模式,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性质和魅力。作者以幽默的语言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使之读来妙趣横生;又以主人公荒诞的经历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腐朽;同时还通过人物塑造和叙述框架的安排使读者能在大笑过后反思人性。  相似文献   

8.
同为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在文学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上有惊人相似之处,但是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就注定了这两本书在对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批判程度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可以用多种教学法来教,我试用了比较教学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袁宏道是明代写作山水游记的圣手。他的山水游记以其“清新俊逸”“灵动俊快”的特点给晚明坛带来生机,为中国游记学写下了新的一页。明人张岱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11.
POP(流行)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经过了艰难的孕育、胚胎的催生、雨露中发芽、阳光下成长、风雨里飘摇……终于在20世纪末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奇与腐朽并存、过于强化感官刺激与心理麻醉性的POP(流行)文化,我们有必要为POP文化在中国的成功推进欢呼的同时,也应为中国严肃文化的早日崛兴而祈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3.
本论述了20世纪中国画的特点,认为寻找传统的山水景观,保持传统的化底蕴,追求内心的理想价值,是中国山水画家始终不变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4.
蒙古法文化形成于 13世纪初叶 ,然而它的哲学基础却源远流长 ,表现为来自蒙古先民的朴素的宇宙观。与世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 ,蒙古民族也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如追溯苍狼白鹿为族源的图腾物 ,接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及偶像崇拜观 ,进而形成本民族的“长生天”观念。这一切又为统一前的蒙古各部之间发动血族复仇战争提供了思想源泉 ,成为蒙古法文化诞生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1903~1915年),中国民营铁路迅速兴起,同时其衰败也异常迅速,可以用“进锐退速”来形容,尽管“退”具有被动性。这种“进锐退速”现象是值得深思的。探讨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民营铁路在其发展中所受的多重影响以及探索如何更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的复兴和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复兴和重建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复兴和重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公共精神指导思想的定位,公共领域的开拓与公共精神的启蒙,公共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和公共精神与共同理想等等的关系;并且能够站在探讨执政之基的高度,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公共精神进行新的整合,使公共精神同“主旋律”相互作用,逐渐向公共权力领域渗透,从而为培育公共行政的现代观念,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启蒙教育学阶段、救亡教育学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和非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追问一直响彻20世纪;教育学基本理论何以存在的探求一直在代代教育学者群中构成追问。因此,如何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因子”在引介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得到激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再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微观经济学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比较成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就已经完善了。随着西方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微观经济学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获得了许多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有的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具箱,有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已经形成了经济学的新学科或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经历了从学术性向功利性的转变,调查研究的实用性取向突出,既关注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将概况性调查与精细化调查结合起来,理论上具有超前性。这些调查为深入研究近代乡村手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不过,在运用调查材料时,应审慎地分析各项调查的背景、方法、时段、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铁路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促进工业化和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推动了经济和人口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创建铁路城镇和形成地区性中心城市,直接增加了美国西部城市的数量,改善了美国西部城市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