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不容置疑的.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绳.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但是,长期以来,违背新闻真实性,凭空捏造,恶意杜撰的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宣部等五部门多次下发通知,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打击虚假新闻的力度,官方媒体的虚假新闻有所遏制,但由于网络大军的加入,微博的兴起,使虚假新闻蔓延之势从整体上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如何提高新闻职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新闻窗》2009,(4):100-100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新的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制度方面的转型等原因,近年来出现了侵权新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不利于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现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职业者的道德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李钢 《新闻世界》2013,(4):103-104
少数新闻工作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抛弃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要求社会必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改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则是吞噬媒体公信力的毒瘤。"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  相似文献   

5.
吴玉群 《东南传播》2013,(3):127-128
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6.
孙肖波 《青年记者》2007,(22):44-45
七月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国内外一片哗然,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讨论再次沸起。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新闻时,真实性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与基本准则,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在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同时,不仅能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还能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新时期背景下,一些媒体新闻工作者为了一时之间能够博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会想方设法编造一些假新闻进行发布。尽管假新闻在新闻总量中占据少部分,但是其影响非常大,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不仅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发展更是不利。本文针对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其危害,最后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净化新闻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1,(5):96-96
根据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精神,自2010年12月23日开始,中国广播联盟各成员台陆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专项教育活动。为了让新闻工作者对虚假新闻报道的危害性认识更为深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增强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广播报社决定在全国广播界举办“真实,新闻的生命”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自湖北省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孝感晚报》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切实筑起抵制虚假失实报道"防火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为了抢夺市场,吸引受众,各类媒体在娱乐新闻上狠下功夫,部分媒体为了能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增加发行量,不惜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导致娱乐新闻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1.
赵青 《新闻采编》2008,(1):41-42
去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虚假新闻"纸做的包子",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不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以及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一由电视台工作人员一手炮制的虚假新闻再次唤起人们对新闻界的假新闻现象的关  相似文献   

12.
丁骋  张威 《中国编辑》2022,(2):45-50
当下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人人都生活在制度场景中,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制度伦理是通过加强治理主体、制度和伦理主体三者的伦理建设,实现道德建设的软硬结合,从而可以为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新视角.从治理主体来看,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须将"党管媒体"的新闻体制制...  相似文献   

13.
江坪 《新闻实践》2011,(4):39-4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今为什么又提出这个问题,重申杜绝虚假新闻,捍卫新闻真实?因为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一部分新闻人当中职业道德缺失,浮躁作风显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也迅速壮大,新闻传播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正如名记者梁衡所言自从有新闻以来,职业道德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近些年来,我国的新闻业不断出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侵权新闻以及虚假广告等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记者的形象,究其原因,是少数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无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道德责任,滥用新闻自由权利,贪图小团体和个人私利造成的,因  相似文献   

15.
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骐  贺福 《新闻传播》2006,(3):20-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多年来,这一不争的“生命学”命题却在新闻实践中屡遭践踏,各种虚假新闻依然不时出现在各种传媒上。去年中宣部特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专项治理活动。本刊认为,治理虚假新闻这个顽症,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合,斩其根、断其原。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必须确保新闻真实性,以提高媒体公信力。为此,本刊特邀请新闻界专家、业内人士,就虚假新闻的抵制、防范等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媒体携手把新闻打假工作进行到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张珍 《新闻世界》2011,(7):26-27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虚假新闻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杜绝虚假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学会深入现场挖掘新闻,多看多问多听,并在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提高"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传媒安身立命之本;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准则.然而,道理是道理,虚假不实新闻却不时见诸报端,见于屏幕,闻于电台,这给受众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其影响往往泼水难收.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始终把握新闻"三性",以达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新闻职业道德是对于新闻工作者长期在做新闻的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与道德准则,是社会道德对于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来的特殊要求。但是,现今社会生活之中,新闻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由于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造成了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很多人都无法再保证其自身的素质,职业操守也开始缺少,这便是虚假新闻形成的因素之一。那么在现今这种背景之下,重新将新闻职业道德这个老话题提出来,探讨究竟该如何完善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