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力 《新闻世界》2003,(4):48-48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复杂多险的艰苦工作,它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从三个方面好好反思:一是没有敬业精神不行。成才也好,做事也好,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准了自己的方向,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经过不懈的努力,方能有成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自己的事业上要有所建树,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素质。二是没有吃苦精神不行。常言道:涉浅水者得鱼虾,  相似文献   

3.
我在几年的业余写作中体会到写稿要“三快”,这就是“想得快、写得快、忘得快”.这“三快”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一次写作到另一次写作的整个写作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三快”,写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得快。想得快——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想得多想得快.如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谈话和采访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构成写作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捕获,迅速用几个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记录下  相似文献   

4.
夏天我们这里有粘知了的习惯.粘知了的工具是竹竿和面筋。从家里找出点白面.和成团.反复用水慢慢冲洗,最后只剩下手指头肚大小的面团,就是面筋。将面筋粘在竹竿的顶端,只要一挨着知了,它就飞不了。“洗面筋”对我启发挺大,我常常以“洗面筋”的方式写稿。  相似文献   

5.
做版面编辑几年,处理过不少通讯员来稿.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尽管通讯员给报社写稿应在选题、采访、提炼、表现艺术等方面都要努力提高,但我觉得,首先还是应该从"四个一"做起.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7.
8.
我做了多年宣传工作,写稿却是从1986年开始的。“格子”刚“爬”上不久,竟着了“迷”。本来,搞新闻报道属我业务范围内的事,上班写稿无可非议,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办公条件的限制,我不得不把90%以上的稿子放在业余时间来写。常常是写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仍然照常上  相似文献   

9.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0.
写稿五要     
我觉得给刊物写稿件,要想刊用率高,除了基本功要练好之外,应特别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观察问题立足点要高一些。“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问题更准确、更明白。所谓站得高,就是站到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的高度,去认识问题。1990年档案部门依法抓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形成高潮,这是一项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我抓住题目,自己动手并组织大家写了《以升级为动力,全面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利用是档案之魂》、《依法治档,全面发展》等文章,都被《北京档案》刊用了。  相似文献   

11.
写稿要慎重     
新闻要确保其时效性,但必须慎之又慎,倘若稍有草率和疏忽,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本人学习新闻采写之初就曾有过深刻的教训。那是在一个乡级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小运动员苗永刚奋力拼搏,夺得百米赛之冠,我就地写了篇“特写”送往郊区广播站。途中,我曾提醒自己:是否将誊清的稿子再审视一眼。但一转念,原稿已交有关方面审核过,估计不会  相似文献   

12.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3.
在通讯员、记者写的稿件中,经常发现人名、地名、时间、数字、职务、引语、行话、术语等差错,丢字、错别字甚多,其原因是在采、写、编、校的过程中有的同志缺乏各种知识和工作不认真、不严谨造成的。有的通讯员、记者、编辑、校对员不以出现丢字、错别字等差错而感到内疚;反而认为是“小事一桩,在所难免”,“谁吃饭不掉饭米粒?”殊不知,如果碰巧了,真为一字之差,出大笑话、误大事。大家还记得历史上“一笔之误伤亡十余万将士”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吧。那是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派混战中原,冯、阎预定在河南与山西…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五十五岁了,从一九七七年掂笔写稿到现在,已经九个年头了。我的体会是,要做好通讯工作,非下苦功夫不可。前几年,农村靠抓工分吃饭写稿与参加集体劳动经常发生矛盾,我就白天边听边看,收集材料,晚上动手写稿,平常更是把工休时间全部用在读书看报写稿上。在县通讯组的帮助下,我慢慢掌握了一些业务技能,每年都在省以上  相似文献   

15.
写稿三要     
面对一个新闻事实该怎样观察,怎样认识,怎样把握其本质。通过自己写稿18年的经历,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多方位观察事实。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因观察角度不同得到不同的感受。比如,去年我采  相似文献   

16.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4,(10):41-41
我们有的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或得到一条新闻线索.不深入一线采访,不反复核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打打电话草草地问一问情况,就立马坐在办公室开始动起笔来,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是故事容易失真失实,给报道对象带来麻烦;二是稿件缺少现场感。难以捕捉到人物生动的语言和事件感人的细节;三是空话套话多,  相似文献   

17.
马凤雷 《视听界》2013,(2):85-86
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群众和生活贴得很近,没有必要“走转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写稿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是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3月22日寄给我的一张明信纪念卡片。事情是这样的。2000年3月9日,时逢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有一条会议新闻播出时,打出的字幕是“李鹏分别参加xx省、xx省代表团座谈讨论”。按逻辑性和常识分析推理,委员长李鹏只能是先参加xx省、xx省代表团座谈讨论,而不可能有分身术,分别参加xx省、xx省代表的座谈讨论。看过这条新闻的第二天,我便给中央电视台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十余天后,中央电视台给我寄来了一张明信卡。该卡片背面是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9.
从穿上国防绿的那天起我凭着农家子弟固有的勤劳与踏实,一篇又一篇地写,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20.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