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著名画家、教育家吴玉田教授画集、诗草、文集丛书,现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得潘天寿、邓白诸大师厚爱的吴玉田先生,积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能看多远。一个人能够看多远,取决于他能站多高。理论的作用就是使人登高望远,建设学习就是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建立"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求知途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上述这段话就可以形容潘玉田同志。潘玉田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我们有很深的感情,他在学识方面用上面的一段话形容我认为非常贴切。潘玉田同志是从  相似文献   

3.
吴师道的师承,并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记载的"少与许谦同师金履祥",而是与许谦亦师亦友,却未师从金履祥,于金氏只是私淑而已。其所编纂的《敬乡录》,版本虽不多,仅有《四库全书》本、《适园丛书》本、《续金华丛书》本及几部清抄本,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助于诗文辑佚与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4.
衬托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利用不同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著名作家碧野的《吴门桥》就是巧妙运用衬托手法的典范之作。具体表现为:以大运河衬托吴门桥。“大运河贯穿南北”,它南越长江,北穿黄河,流经冀鲁江浙,烟波浩渺几千里,是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  相似文献   

5.
由江地主编,乔润芩、孙丽萍、宫宏祥整理的《吴琠文集》,最近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吴琠是明末清初时代的历史人物,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曾担任过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为时人称为一代名相、一代贤相,在稳定清初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清初的经济起过重要作用。该书近22万字,分三部分,分别收集了吴琠诗文、佚文、碑传资料、年谱和诗文,是研究清初社会历史和吴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徐静院长主编的《吴文化概说》即将出版发行了。这是吴文化研究院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我校吴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成果,可喜可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市职业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具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创建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学底蕴可谓深厚。特别是进入21世纪搬入新校区以来,坐落于姑苏城南上方山麓、石湖之畔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紧紧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吴文化研究与传承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是特色鲜明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悟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喜否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8.
针对历来评《吴梅村诗》者皆重其文句修辞而忽略史料价值的倾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吴诗》的史料价值进行论述。认为:第一,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史料,当时的许多宫廷斗争内幕、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吴诗》中都有具体的反映;第二,是了解吴梅村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吴梅村的思想变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着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诗对这一心路历程作了详细的叙述,为其他史料所不及;第三,诗中很多资料属正史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吴梅村诗》是我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相似文献   

9.
《朝花夕拾》与《故事新编》两部著作中,吴方言词语的使用很有特色:朴质、生动、简练、活泼。尤其是作者提炼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写了出来,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与作者熟练自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吴方言词语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堪称使用吴方言词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散,在以朴实无华而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在选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6月版)时,却被删去了原的第二段。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一段主要描绘了伍子胥和伯舾两个人物,好像与主要人物勾践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谬矣!岂不闻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吗?  相似文献   

11.
台湾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录清吴玉树《诗小学》提要,此书著者实为吴树声,《云南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均收录。《清史列传》有吴树声传。吴氏精于音韵训诂之学,于经史子集均有著述。吴玉树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2.
《早期教育》2020,(2):F0002-F0002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坐落于伯渎之滨,鸿山之阳,三千年吴文化给予最本真、最淳朴、最润泽的教育涵养。在这里,古老的文化和可爱的孩子们交绘出最美好的教育愿景。幼儿园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树智慧之幼教精神,创和谐之园所文化,谋共赢之价值追求”为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价值,以环境创设、课程建设和专题活动为途径,拓展幼儿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生活内容,综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开展“零距离”接触和“浸润式”教育的吴文化特色教育,自主创设了两个节日:“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和“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体育节”,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吴文化园本课程体系,出版了《吴风雏燕幼儿园活动课程丛书》(共三册)。  相似文献   

13.
吴老太爷仇视现代都市文明、愚顽不化的“僵尸”式的独特性格与形象,跟他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气息、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有关。在吴老太爷这具“僵尸”身上,“既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深度,体现了历史潮流的骚动与趋势,也以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研究者众。《吴文化概说》另辟路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展现吴文化的历史与当下,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全景展现观照当下为视景,《吴文化概说》之研究视界、内容架构、视角着眼以及其对吴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均有创新与突破,大有总结与评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吴师道乃元代颇有成就的大学者,在学术史、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且于文学亦有造诣。可惜历来很少有人涉及,其文集后世流传不广,影响了吴师道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吴礼部文集》的版本源流作出考述,嫠清其系统,认为《吴礼部文集》有四个版本系统。是书元刻本,乃世间仅存者,本有脱叶,今入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乃后世诸多钞本之祖本。流传颇广者,乃王士禛写本。明棉纸蓝格写本,与元刻本不同,出自原稿,竟体完整,又以吴氏所藏家稿校定,又经傅增湘校勘,不独在各钞本之上,抑更在元刻之上,今收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全元文》第三四册收录吴师道文十七卷,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礼部集》为底本,未能吸收前人的校勘成果,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6.
崔尔胜 《池州师专学报》2012,(1):100-102,110
《禅真逸史》语言具有吴方言特征。其中"皂甲"与"师太"分别是各类词典中不见收录和释义欠精当的吴方言词。其研究对版本、作者籍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词典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8.
千年沧桑话古桥教学︽吴门桥︾笔记程翔千年沧桑话古桥教学︽吴门桥︾笔记程翔我教学碧野的《吴门桥》时,学生问我:“吴门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宝带桥真的是由金刚石砌成的吗?”以前,我虽去过苏州,却没有参观过吴门桥和宝带桥,所以无法回答。1997年9月底,...  相似文献   

19.
正《三吴帖》,又称《送提举通直使诗》,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部)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当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借由诗文  相似文献   

20.
原田淑人博士认为古代日本称中国为吴是一词兼孕二义,首先是指的三国时代孙吴的吴,因古代日本同吴接触较多;其次是日本语吴的读音可作クし,而クし的意思是天快黑,也即日没之处,西方。韩长耕先生在《关于古代日本称中国六朝为吴》(载《历史研究》79年第二期)一文中,论述了自己不同意原田关于吴有二义的观点,认为吴只有第一义,并加以发挥,断言吴“别无他义”。我觉得原田释吴的第二义是颇有道理的,而其第一义倒是值得商榷的。愚者千虑,容有一得,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长耕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