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含蓄间接、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意在言外,这是暗示的显著特征。从暗示者的主观意图来说,暗示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有意识暗示,一为无意识暗示  相似文献   

2.
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定义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媒体对受众的新闻信息传播也会产生心理暗示,某些情况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不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社会由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转变,人的需求,人的权利被强烈关注,媒体把这种变化予以集中,强化和放大,使人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万物的尺度”,因而也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人本主义倾向在对人的需求,权利,价值和个性的关注时,也有走偏的时候,就是把人建立在抽象化的基础上,人抽象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而不是一个社会的人。这个倾向必须加以正视。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新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千类百汇的事情中,有哪些值得报道出去,成为新闻呢?这是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遇到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学做新闻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闻。光懂得道理还不够,还要不断实践,学习去发现新闻、识别新闻、评价新闻。 一、原始图画给我们的启示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新闻传播这种活动呢? 有一本名叫《综合新闻学》的书,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新闻学者任白涛写的。书里搜集了许多北美原始部族画在动物皮上、刻在木板上的图画,这些图画记录了北美原始部族…  相似文献   

6.
程玲 《新闻采编》2000,(5):14-15
社会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古老门类,远在口头传播时期就已经广泛存在于社会传播之中,在近代新闻史上,旧中国的社会新闻虽然不免泥沙俱下,但在报刊、广播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一度曾经十分活跃。解放后的几十年中,社会新闻在我国命运多舛,曲折坎坷,时有时无,几起几落。尽管新闻界和其他社会人士对它存在着不同看法,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态势来看。社会需要它,人民群众需要它,社会新闻这棵老树焕发新枝,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方面发挥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既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突飞猛进,空前发展。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总格局。值此世纪之交,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论何种大众传播媒介凡欲别树一帜,则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强化传播媒介的新闻舆论监督,创建这方面的名牌栏目.无疑是在传媒大战中制胖的法字之一n(-)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明确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即非常重视利用党报党刊开展批评,并且经过漫长的烽火考验,已形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光荣的优良传统。新中…  相似文献   

8.
有关新闻的定义.国外专家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表述.美国约特斯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德国多维法特则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而从当代西方新闻学看.新闻则是记者相信的、读者所需要的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讨论事实的时候,是从事物的本源出发的,客观事物的社会事件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我们强调的是事物、事实的客观性,这时的事实是自在的自然事实。当我们提出新闻事实的概念时,我们已经引入了认识的主体,即传者。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就是在新闻报道发生失实以后,媒体针对失实内容所发表的更改纠正说明。“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这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但是,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又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侵犯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失实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更正也就相应地成为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新闻界对如何防止新闻失实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新闻失实发生后如何更正则至今鲜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新…  相似文献   

11.
12.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它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瞬间形象选择得好,便可以发挥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达到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瞬间构成,而新闻摄影的画面形象,只是摄自事件流程中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几千分之一的一个瞬间,因此,摄影记者必须抓取能揭示事件意义及思想内涵、具有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瞬间精华,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典型瞬间或决定性瞬间。总结新闻摄影实践可以发现,在新闻事件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14.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十九世纪,当时的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空前膨胀,科学技术的连锁性的发明也为方兴未艾的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最新的技术手段:电报、海底电缆、铁路、轮印机、打字机、照相及制版术、电话都是在这个世界崭露头角并被用来传播新闻。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迅速改变了新闻的面貌,而且还帮助确立了现代新闻体制,并使新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相似文献   

15.
陈科 《青年记者》2005,(10):30-31
为了形象地理解传播修辞的效果,笔借用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媒体的力量》一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小明在学院里考试不及格,退学了,现在靠家教挣钱为生。而小花大病之后正在恢复健康。”但若辅以传播修辞学,就完全改头换面“小明发现大学没有任何挑战性。于是,他决定去从事一种更适合他并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而小花虽然还在读高中,但她却在医学的行业里探索着。”  相似文献   

16.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新闻”是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在近十多年中引发很多争议,并且也激发美国新闻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新理论。“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杰伊·罗森这样讲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是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  相似文献   

18.
田荣  尹维 《新闻前哨》2001,(11):25-26
大众传播媒介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如今,网络传播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形成挑战和冲击。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代意义的网络新闻,作为主体的新闻都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客观公正依然是新闻的生命。因而,越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越是要在发展中加深对新闻客观性的关注和思考。 一、认识新闻客观性 在哲学上,“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特性,历来被视为属于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认识论问题;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  相似文献   

19.
按通常的理解,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信息交换和沟通均称之为传播,它是人们相互联系、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交换活动,毋庸置疑是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社会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从新闻的五要素来看,新闻传播应是最客观、最真实、最严肃,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信息交换活动。但事实上,现在我们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上所看到的新闻却并不那么严肃,或说是相当的不规范,有一种媚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5,(1):15-15
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传播中的显性失实比较警惕.也很注意防范;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业界和学界对此多有研究,已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业界人士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缺少防范意思;受众往往不予深究且予以认可;业界和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