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2.
6月16日《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全国记协主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的五篇作品。这五篇现场短新闻是:《人民日报》记者孙毅采写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难忘的时刻》;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观星合写的《总书记的问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新华社记者胡泰然采写的《美军入侵一周后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书法家,新华社高级编辑暨高级记者,原《新华社每日电讯》总编辑,记者观察杂志社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2月13日13时35分在北大医院不幸去世.享年71岁。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6.
第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大会于1994年12月21日在北京中国记协新闻发布厅举行。一百六十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十六篇,二等奖四十九篇,三等奖九十五篇。徐福锋等十一名中青年记者获范长江新闻奖,丁邦英等三十人获提名奖。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胡绳和李德生同志及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同向荣、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颁奖会。范长江同志的夫人沈谱同志专程参加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7.
九月九日,首都各大报和各省区报纸都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张严平采写的长篇通讯《六年两千件——记胡耀邦同志处理人民来信》。这是一篇有立体感的好通讯,是整党中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生动教材,人们读后交口称赞,从中感受到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现在  相似文献   

8.
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最后一天,也是新华社设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会”新闻报道中心最繁忙的一天。 8:10 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的朱承修和彭树杰同志像前几日一样从新华社大厦北门上车,前往报道中心。  相似文献   

9.
3月2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作为大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了会议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于3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13日上午闭幕,会期十天。这次会议的重要任务是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的“两会”新闻大战中,《解放军报》的宣传很有特色。自3月2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到3月15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解放军报》共采写编发稿件376篇,刊登图片98幅。其中,采写编发重点稿件77篇,发表社论、评论16篇,受到了军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3.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30日的凌晨,本月的夜班就要结束了。2004年11月28日,星期天。早晨7时20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300多人被困井下。下午接到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王乐文同志的电话后,五版的同志立即从家里赶到了办公室,与记者保持联系,商量安排记者为《热点解读》专栏采写稿件。当天晚上,新华社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的重要批示,要求尽最大努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29日一版);《热点解读》栏目刊发了记者发回的消息和29日凌晨1时现场报道:《矿难发生后的18个小时》。一版、五版前后呼应,既报道了党中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15.
士辉 《新闻与写作》2003,(11):12-14
震惊于记者被收买时统宇 《中国青年报》9月16日刊登新华社记者刘铮写的通讯《繁峙矿难水落石出》。平心而论,在该矿难已过去一年多以后.特别是前段时间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繁峙矿难纪实》后.再说感到震惊有言过其实之嫌。然而.这篇通讯的一个细节——11名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被当地干部及非法矿主收买——却让我中午困意全无,忍不住打开电脑,说说我的震惊。  相似文献   

16.
1999年5月8日,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也是每一位新华社职工都会永远记住的日子。就在这天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邵云环同志壮烈牺牲。全国各族人民、全社广大职工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侵犯...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在延安就创办了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这就是1939年12月1日诞生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通讯》杂志。 最近,笔者访问了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棱同志,他回顾了《通讯》创办的前前后后。 1939年3月,新华社由清凉山迁到杨家岭,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的同志一起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杨家岭是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在工作之余,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发现”的能力 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开会期间,中央领导同志都要来到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间,参加各代表团和分组讨论会,一起审议讨论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听取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活动,新华社一般都要发消息。 “两会”期间,领导同志下团的时间比较集中,有时一个记者一天要参加几个分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穆青 《中国记者》2021,(2):128-128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  相似文献   

20.
1 孔繁森典型发现经过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社领导的通知,参加孔繁森长篇通讯的写作。当时要求我们2月13日到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集中,住在招待所里开座谈会,写材料,讨论提纲,23日以前拿出初稿。 当时我感到比较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先进典型人物。在此之前,我仅在今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通讯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当时离孔繁森去世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一起参加写作的有新华社的何平、陈雁和人民日报的陈维伟。 中组部和新华社的领导非常关注这篇通讯的写作,特别是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和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