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毛主席对我写《李自成》的关怀和支持及其它姚雪垠编者按:姚雪垠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我校中文系名誉教授。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而撰写的,文中有关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部分知名学者对《李自成》的评价不少是...  相似文献   

2.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价值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李自成》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几个艺术特色略作探讨,那就是:别出心裁的戏剧、电影编剧手法的巧妙运用;节奏鲜明的结构布局;运用丰富多彩的典型情节和细节进行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民族风格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虎吼雷鸣马萧萧》(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中的最后一节.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天,李自成领导农民军取得了商洛山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乘虚从陕西武关突围,把队伍带到湖北兴山一带,准备与张献忠部会师,共御官军。不料张献忠在其义子张可旺和军师徐以显的煽动下,决定趁此机会将李自成部吃  相似文献   

5.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各报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李自成》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也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刘锡成同志在《长春》七九年第五期《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及其他》一文中指出:小说“也并不是天衣无缝、白壁无瑕的。例如在写人物的现代化倾问方面,就不是没有可讨论之处,而且就整体说来,第二部明显地不如第一部写得好。问题是文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章《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没有涉及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字里行间看出,李自成的失败是吴三桂和清军共同镇压的结果,这就给人一种错觉,李自成的失败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李自成失败的症结何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  相似文献   

7.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每当我看到文化战线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马上就想起了郭老,要是他老人家还健在的话,那该多好啊!每当我看到“四人帮”迫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罪行材料时,我又想起了郭老,要不是由于“四人帮”的迫害,郭老怎么会这么早就离开我们呢?郭老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单从文化战线来说,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书法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不少同志和我谈起,我自己也常常这样想,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为什么郭老能够  相似文献   

8.
1644年的鼠疫     
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崇祯、李白成、顺治三个皇帝,其中李自成坐的时间最短。以往认为农民军入城后迅速腐化,导致失败。历史真是这样简单吗?农民军的攻坚能力极差,北京城墙高大而坚固,有十几万军队把守,为何李自成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北京?41天后,农民军不仅在山海关大败而归,也不能固守北京城,南撤后连战连败。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相似文献   

10.
《虎吼雷鸣马萧萧》节选自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本文主要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官兵追剿、友军火並、力薄势单、粮缺兵少的情况下的一次战略转移。作者通过转移前的动员,以及行军,刻画了李自成这一农民起义领导人的高大形象,表现了他那“高举义旗,顶天立地,打不垮,压不扁,吓不倒,拉不转”的百折不挠的英雄  相似文献   

11.
也许有人不信,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竟然写了近半个世纪!这在当代中国小说史上,似乎是个神话,但确是事实。悠悠40余载,从60年代到80年代,500万读翘首以待;从80年代到今天,近20年过去了,很多当时还是中青年的读已经在对故事结局的等待中步入了中老年。而今,这种等待终于在500万读心里画上了一个阅渎句号。人们不禁要问,这部书为什么写得这么慢?这里,我们仅择其一二,以解读之疑。  相似文献   

12.
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恰逢甲申)的3月19日,李自成攻克紫禁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仅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满汉联军击败返京,匆匆在武英殿登上皇帝宝座,旋即撤出北京.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封建史籍里谈到清朝初年抗清斗争时,常常过分地渲染了南明政权和江南地主豪绅抗清派的作用。历史事实却表明,在长达二十年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中,真正的主力是由起义农民组成的大顺军和大西军。李自成亲自指挥的山海关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从此揭开了抗清  相似文献   

14.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问世以来,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部小说,一扫文坛上被“四人帮”毒化了的恶浊空气,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尽管全书还没有出完,但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已经取得的突出成就,的确是这些年来所罕见的。仅就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就算得上是一幅琳琅满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坛上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姚雪垠、张一弓的创作都遇到了政治对文学的召唤问题。为了不受政治的制约,姚雪垠创作的《李自成》向现代文化救援;张一弓创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向传统文化救援。他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是在五十岁以后为了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学写旧体诗的,因此很自然,他的一部分旧体诗属于所谓谈艺诗,即抒发或记述作者在写长篇小说过程中的艺术心得和体会的诗。  相似文献   

17.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氈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今天安门).至此李自成起义发展到高潮的顶点.可是,进入北京后,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接着退回山西、陕西,最后退到湖广,于顺治二年(1645)九月牺牲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胜利和失败都很快,为什么以前的绝对优势一下子就完全消失了?它的原因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初,我国史学工作者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皇权主义问题就是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蹂躏下,史学领域成了哀鸿遍野、万马齐瘖的“重灾区”。农民战争与皇权主义问题,更是不许接触的禁区。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大提出了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示,给了史学工作者极大鼓舞和鞭策。前年,姚雪垠同志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修订本前言中,谈到李自成的帝王思想问题时,提出了他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以及李自成的皇权主义的看法,第一次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一年来,许多文艺工  相似文献   

19.
姚雪垠的《李自成》从构思写作到全部出版,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四个历史时段。其漫长的写作历程与戏剧性遭际,造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史现象。重读《李自成》,既是对农民革命叙事工程的谱系梳理,又是对变革年代文学、历史与政治错综交结关系的深入挖掘、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