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解较复杂的应用题,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点,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但同样是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所采用的方法却不尽相同,这里往往涉及到一个教学着眼点的问题。 如,学生在一次作业中碰到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5千米,相遇时甲多行5.1千米。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学生知道这道题求的是路程,要求出路程需要知道甲、乙两人的速度与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对学习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及时给予表扬,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路程的5倍少100千米,问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大多数学生列式为100×5-100.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在考试中能多渗透这样的内容,无疑将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笔者在2011年的中考试题中略举几例供大家参考.1出行问题例1(2011湖南常德)某城市规定:出租车起步价允许行驶的最远路程为3千米,超过3千米的部分按每千米另收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转化。2.培养学生观察、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空间观念。设计理念: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的原则;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你参加过跑步比赛吗?生1:我参加过100米。生2:我参加过50米。……师出示如下表格:三(3)班校运会径赛项目报名表姓名项…  相似文献   

5.
“有比较才能鉴别.”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这一逻辑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比较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熟练地解题.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行比较如,教学小数除法例题:“一位驾驶员一天节约汽油3.22千克,已知卡车行驶1千米要用  相似文献   

6.
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开始产生兴趣 ,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开始深入思考。因此 ,我常常在教学中设置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启发思考 ,让他们探索作答。例如教学“工程问题” :一段公路长 30千米。甲队单独修 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 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这一关系式很容易进行列式计算。甲队工作效率 :30÷ 10 =3(千米 )乙队工作效率 :30÷ 15 =2 (千米 )两队合修需时间 :…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对学习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及时给予表扬,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路程的5倍少100千米.问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大多数学生列式为100×5-100。  相似文献   

8.
问: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36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学生的计算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①360÷45=8(小时)②360÷45=8(时)。有的教师认为答案必须是①,也有的教师认为答案②也正确。类似以...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4~4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充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有甲乙两袋米,甲袋装米10千克。如果从乙袋中倒出13给甲袋,两袋米就一样重。乙袋原来装米多少千克?对于这道题目的算术解法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学生基本都能够作出以下的线段图:似此能够正确  相似文献   

11.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精心设计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练习的内容要做到难易适中、形式多,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一、以巧促思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新。”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寻找窍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这样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上山越过山顶到乙地共走了100千米,用了6.2小时,已知上山每小时行10千米,下山每小时行20千米。求这辆汽车从乙地原路返回甲地需要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学习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新教材第五册第64页“认识‘千米’”后,让学生亲自感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真正体验“1千米”有多长,使这个概念不再抽象、空洞;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品质;3.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培养他们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请大家用手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穴生比划雪你能比划出1千米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1千米好长,用手没法比划的。师:对了!千米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常用的单位。【评析:…  相似文献   

13.
王莉 《考试周刊》2013,(25):66-67
<正>一、数学教学案例透视透视1:三年级数学中"千米和吨"和"年龄计算"的错例透视1.本单元新课教学后,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题:(1)一辆轿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90(%%)。(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分析:数据显示,第二题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千米,他们对于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概念,学生很少接触到这样的生活实例。首先在校园里电线杆很少,教师也很难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另外现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都是父母接送或者坐校车,种种原因造成这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愉悦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可使人的身心活动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学习充满信心。我在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以愉悦的情绪学习。 如:教学千米和米的换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峰?它有多高?合多少千米多少米?当我提问时,学生纷纷举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有的学生回答:“世界上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它海拔8848米,合8千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求平均数”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引自《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11上《美丽的错误》一文)我们先看原文描述的课堂片段:生1:(270 300)÷(3 5)=71.25(千米)。生2:先用270÷3=9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初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千米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中,教材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教材列举两例(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驶16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160千米/时;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份.)来指导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如上面例题中的160千米/时、60米/分,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毕业复习“平均问题”时,安排了这样一个题目:小王从家去县城,去时每小时行5千米,回时每小时行3千米,小王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较多学生对本题最容易误解为(5 3)÷2=4(千米),错  相似文献   

20.
“说”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而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在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加强课堂上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审题时“说”的训练审题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使其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时,可引导学生先把题中的一些术语通俗化具体化,再去掉与解题无关的一些因素。例如:“从南京到上海,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70千米,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快多少千米?”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复述:“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70千米,谁走得快,快多少?”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