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种“后现代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诞生。而且,与以往现代社会学的研究相比,后现代社会学在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目标取向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并对社会学的未来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科学范式变迁的影响.实证与建构主义、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改变了特殊教育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方式.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心理一医学、社会学、组织学范式的变迁,现行特殊教育实践则主要体现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则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在融合教育日益垄断特殊教育领域话语权、建立其强大的伦理与政治霸权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反思特殊教育发展的轨迹及其范式变迁.我国特殊教育范式的生成与发展应扎根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在现代性条件下突显为问题意识的。现代性是在近代西方形成的,包含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西方性等多重维度。不同文化传统及民族在现代性及全球时代开始了新的文化自觉,但文化传统如何显现为肯定性的现代性要素,仍然是不同民族、特别是后发展民族的时代课题。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典型的社会形式,但是对于非西方社会而言又需要建立一种关于民族国家的新的理解模式。后现代性为民族性的多样化理解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东方主义问题的提出表明,努力呈现后发展国家的真实的民族性仍然极其艰难。  相似文献   

5.
闫引堂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39-43,49
本文从范式转型的角度,对西方一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进行了述评,指出教育政策社会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研究"模式的局限,在研究范围、研究主题上有新的突破,但其研究视角仍然不够明晰,理论建构还显薄弱,并没有构成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6.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哲学文化思潮一致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出现了对教育现代性的解构和后现代的建构。后现代教育学的出现,为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教育的“现代性”之上的,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鲍曼把后现代看成是内在于现代性逻辑的,要理解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就必须理解鲍曼的“现代性”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逻辑。鲍曼揭示“现代性”的普遍性实践造成了非理性的伦理后果,而现代性自身与后现代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的两个逻辑上相互矛盾的论述;普遍性实践产生的“现代文化”;普遍性假设与民族国家立法权威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体现后现代伦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课程范式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课程建构性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杜威可说是课程建构性思想的先驱。在其后的“课程开发范式”中,课程建构性几乎被遮蔽和扼杀。随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及后现代思想的影响,课程建构性思想在“课程理解范式”中才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多元制度分析——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 ,是贯穿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的一根主线。在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家中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可谓独树一帜。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并对吉登斯研究现代性的立场、方法和视角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而提出来的,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境遇,在百年历史中,现代性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处于“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论争中。而今,当全球化把我们带进后现代语境,从关于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后现代视野转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现代性的事实分析转向了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社会理论传统皆围绕这一纬度展开。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所谓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所蕴含的理论主张就在于试图探究空间在现代的演变以及现代的空间实践的特征,以期在现代性研究的时间纬度之外,开辟空间这一角度来对现代性进行说明。由此而来的一个深远的影响或许可重构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主题。  相似文献   

13.
Within the spher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the terms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have penetrated, as the core concepts, into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s in a logical way. In constitut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develops the educational theory, as sociological theory does, into a “grand narrative” and “foundationalist”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post-modernity is pluralism and self-examination in an attempt to transcend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a kind of expanded modernity, makes education sociologists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 from single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society” and “nation” to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even to the global society, which has broken through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modernity with ethnocentrism, anthropocentrism and Euro-centrism. These changes have required urgent constitution of the conception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be applied on a global leve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06 (1)  相似文献   

14.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依据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可以重新对其解构探求出MOOC在高度现代性社会中产生的动因、具有的特征与存在的风险。通过对MOOC的现代性深层解构,可以得出:MOOC是现代性的断裂性特征的彰显;MOOC的产生是现代性扩张的三种动力机制推动的结果;MOOC具有现代性的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西方福利国家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引发了社会性的困惑与反思。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现代化正处于全面的自我颠覆之中,早期现代性将被高级现代性所取代。这一理论体现了从现代性的困境中突围而出的企图,但由于对现实的片面认识和深层制度分析的缺乏,这一目标最终在不精确的概念与混乱的逻辑推理中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韦岚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9-11,20
安东尼·吉登斯对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进行了独特的分解与再组织,围绕现代性的挑战与自我认同的重塑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化解,以实现"生活政治"的追求做出创造性的回答。在个体已深深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时代,凸显在个体身体上的社会生活意义、体现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行为、个体试图勾画的自我反思性生活图景以及对达成包容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重新诠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新体认。正是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中,深化了自我认同所蕴含的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正面临着重要性和实效性的落差困境,需要从现代性视域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诉求,剖析其内在张力的贫乏和紧缩以及走向实践领域中的无力和难为,其原因是"社会本位"的膨胀和"主体本位"的缺失、"技术理性"的控制和"价值理性"的消解、"文化堕距黑洞"的充斥和理论的"实践"意义衰微、"理论教育方式"的主导和"事实教育方式"的游离。而解决这种困境的良方是现代性超越之路,即理念维度、视野维度、实践维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宗法伦理对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包括"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样两个方面。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世界主义文化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间存在诸多重合之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重合使得边疆社会成为了世界主义文化的生发地之一。当然,由于边疆社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质,从而使得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在生发方式、承载群体、文化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认为可以将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划分为民族型世界主义文化、地域型世界主义文化以及游移型世界主义文化这样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