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课本中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不错,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了。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之句,说明唐代已将木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制的是一种普通的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到了唐代,兽炭已普遍用于取暖闻香。据《开元天宝遗事》…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新编《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向学生推荐课外背诵的古代诗歌中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书中注释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没有错的地方,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说明唐代已将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  相似文献   

3.
二年级语文《狐虎威》这课书中的“兽”是个生字词,我先后见过位老师教这个词。她们正音、辩形的方法大致相同,也都是正确的。但是在释义上就大不相同了。第一位老师,她首先问学生:“你们到动物  相似文献   

4.
《墨子·公输》中的“请献十金”的“金”指的是什么?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中学古诗文疑难词句汇析》进而解释为“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一两为一金。与今常说之‘金银’的‘金’不同。”朱星《古代汉语》则说:“金:古代货币单位的名称,称黄金一斤为一金。”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改“十金”为“千金”,谓“这句说,愿意献给您千金作为助我杀人的报酬。”(按:改“十”为“千”,出自毕沅、孙(?)让。)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漫话香兽     
提到炭,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首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佳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烧炭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雅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对“鸣金”一词的解释是:“敲锣,古代作战时作为收兵的信号。”笔认为此注欠妥。我们知道,古代军队打仗.以击鼓来督促、指挥士兵进军.用呜金来收兵,停止进攻.结束战斗。那么,“金”到底所指何物呢?我认为。“金”应是“钲”。  相似文献   

8.
从今年开始,《新作文·高中版》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的“作文兽”评选。那么,什么可称之为“作文兽”?首先,我们看到:“兽”字在汉语文化中有着不祥的寓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兽”几乎就是野蛮的代名词,是不文明的别称,是任性妄为的象征,更是不融于社会的山野之物,它是低等的,粗俗的,是受人类排挤的。与人类的一切偏见一样,对“兽”的偏见同样是人类无知、自大的集中反映,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妄图强加给世间一切万物的野蛮化行径。“兽”是野蛮的吗?难道悠然自得于越来越少的山林,餐风饮露就是野蛮?虽特立独行却一再坚持自己生命道路…  相似文献   

9.
《墨子·公输》中“请献十金”的“十金”,现行初中第五册注为:“金,古代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这条注释是错误的。其它有的将“十金”译作“十两黄金”(余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当成“十斤黄金”(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也值得商榷。古人说:“币货易改,转不相因”(《国语注》),历史上货币体制和流通方式是不断演变的。金,用来指称一个单位的货币,质地、数量因时而异。因此,看某一部作品中的“金”是什么样的货币单位,首先要确定其写作年  相似文献   

10.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座”可以通用,只是“坐位”一词大家用得较少不习惯而已。  相似文献   

11.
“邂逅”一词出现在现行语文教材高中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未加注释;教学时向学生解释又偏偏找不到确凿的依据,令人十分为难。   比如,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1396页 ),得到的解释是“偶然遇见 (久别的亲友 ):不期邂逅”;于是照这个说法向学生解释了《指南录后序》中“几邂逅死”的句子,并据此对学生口语中习惯说的“邂逅相遇”进行了纠正。然而没过多久,自己竟在读《诗经》的时候,从《郑风·野有蔓草》中看到了“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心里一下子困惑…  相似文献   

12.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13.
盖盖锅锅 《音乐世界》2013,(12):100-101
如果说《花样男子》时期的金讽还是一名温柔“学生”,那最近他则是以“朴镇成”送走了一个冬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九册《暮江吟》诗中有这样一句诗“: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真珠”一词,有教师解释为“真正的珠子”,亦有教师解释“真珠”即“珍珠”。在我校五年级的一次统一考试中,默写这首古诗时,有许多的学生将“真珠”写成了“珍珠”。对还是错呢?一时教师们众说纷纭。其实“,真珠”就是“珍珠”。《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对“真珠”的解释皆为:真珠同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体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因此,古人所用的“真珠”一词即为今人常用的“珍珠”一词,古人习惯上将“珍珠”写作“真珠”。如唐贾岛…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6.
《木兰辞》中“出郭相扶将”里的“扶将”一词,有人解释为:“将”是“扶”的词尾。其实这个“将”和“扶”是同义词,“扶将”应该是同义复音词,不能把“将”当作动词“扶”的词尾。从古书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用法。《正韵》解释:“将”,“扶持  相似文献   

17.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8.
本考释了汉语词汇中“密封”与“弥封”之间的渊源关系,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弥封”一词的解释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20.
近来翻阅《唐宋词鉴赏辞典》,见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鉴赏者把?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解释为“眉妆之名目,为十眉之一式”。我对此解释有些疑惑,认为不妥。笔者查阅了《花间集注》《历代词萃》《唐宋词选注》等,“小山”释义有二:眉山、屏山。也有人认为小山指云鬓高耸,如小山之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