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此,有人把这种现象看作“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但也有学者以怀疑的眼光将其视为审美的物化。本文以“审美”这个关键词为切入点,一方面以细读的方式对费瑟斯遥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试图站在一个制高点对审美这一概念的嬗变过程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图进行总体现熙,从而找出他们意见分歧的症结所在:由于“审美”范畴对传统审美观的僭越,使得双方仿佛进行着一场错位的争辩。但这一过程给予我们无限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总被我们当作对象来把握,它的本质在于日常性,人们生活在其中丝毫感觉不到其自身的存在.而建立在本质直观上的美,它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本文试图探讨作为本真存在的审美生活,就其植根于日常生活而言也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美与生活构成了一种"对话的辨证法".美的活动在直观中才能达到本质或者说,让本质呈现于审美直观之中,作为"本质直观",美的活动其实也是"回到事物本身"的本真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形态和现象学运动、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三个层面的思考表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着思想关联。因此,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学者基于现象学的理解视角,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问题、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问题、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问题,自觉地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比对或交融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发展,即在理论的解释力和研究的理论类型上尚有拓展的空间。这样,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和马克思的文本解读就为马克思思想的实践现象学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路。  相似文献   

5.
审美的现象性与建立审美现象学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应该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揭示存在意义的方法论。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体验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审美就是现象的构成及"现象学还原"。具体说,审美体验(理解和同情)即意向性,审美意象即现象,美感经验即本质还原,审美范畴表达了审美的意义,从而也就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涵盖幼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现象学教育学以其关注实践中的情境、“回到事情本身”的全新视角,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借鉴现象学教育学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行为.通过反思以及“概念重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从而真正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日常生活有无限地向艺术运动的内在动力。其中,大众文化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与审美、大众文化和艺术的关系,重新审视生活和艺术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家电产品成为了评判家电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消费者审美心理对家电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将美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美育从属于德育与智育的认识与实践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文章在反思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基础上,探究美育之应然,进而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并寻求其达成的路径,以指导学校美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川西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典型的白墙黛瓦呈现出清雅自然的色彩面貌。主要从传统川西民居的背景、建筑结构与形式、建筑装饰的介绍出发,概括了在此前提下传统川西民居的色彩面貌,并重点分析了形成其色彩面貌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审美中,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实现;此外,审美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单边发展,这两者必须取得和谐统一.只有当社会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美的社会理想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审美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审美心理建构,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审美因素,发现其中的美。审美素质的养成应该通过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我国艺美学界对艺术反映论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一是用审美感应论、形象思维论等代替艺术反映论;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推导审美反映论或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中寻找能够替代艺术反映论的概念范畴如艺术生产论,审美中介论,艺术掌握论等。这两种探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审美感应论是否包容了审美反映论,后是否只是审美感应中的物本感应,是否可以取代审美反映论,这些都直接牵涉到艺术美的本质问题解答,如果对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仅作狭隘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在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感应论二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不够周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主要包括大学与产业的边界渗透性持续增强、大学学科边界日益消融、大学管理体制出现企业化倾向、大学组织文化被市场价值观改造等方面。就中国大学而言,尽管适应知识生产转型进行变革的社会意义不容忽略,但我们也要对变革进程中大学学术生态面临的不利形势有充分估计。为此需要坚持改革与反思并行并重,与市场保持必要张力,守护大学的学术性、独立性与非功利性取向。  相似文献   

20.
目前研究翻译课教学方法或模式的论文很多,但它们大多囿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如不进入探究学习的本质这一本体论层面,就很难说明某种方法是否真的最终有效。用"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和生活世界理论分析目前翻译教学方法研究过度注重方法的缺陷,并提出后翻译教学方法,希望翻译教学能更加注重教学中的本体,重视师生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