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职教育在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常州高职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对7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常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助推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技术支撑为关键点,助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为发力点,助推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常州制造业面临生产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等挑战,常州高职教育应改革课程模式,增强专业(群)布局与制造业结构的适应性,强化师资能力培养,深化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以此增强赋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直接服务经济并推进经济繁荣发展。然而职教与服务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往往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谈规范化办学时,常常只顾办学质量;而谈服务产业时,又忽略了教育规律;谈科研时,则认为高职还处于起步阶段,搞科研为时过早。正确处理好这三者关系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产学研”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产”不仅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方向。“学”也不是狭义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办…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5B类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它与我国目前所要积极发展的“高职教育”从层次、类型到课程特征都是一致的;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高等教育属性、技术教育类型特征,办学模式的开放性、办学体制多样性特征,业务内涵的应用性、工作岗位的基层性特征;我国高职教育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也完全符合最新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WTO·制造业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将进行大调整,主要特征就是从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工业国.要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制造业所短缺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对此,必须强化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责任,尽快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确立高职教育产业观和市场观,开放高职教育市场,实施多渠道投资、多样化办学的策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高职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突破学历教育和"终结性教育"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步人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的剧烈竞争。认清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势,转变办学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动性;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抓好交通高职专业建设,是开创高职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檀祝平 《江苏教育》2023,(39):26-28
高职教育应结合类型教育特征,将党的建设与高职院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并推动高职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奋力践行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的三重使命:一是面向强国建设,树立“德技并修”的党建育人理念;二是服务地方产业,探索“共建赋能”的党建融合模式;三是聚焦办学质量,构建“引领发展”的党建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交通高职发展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时期。全国高职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制过渡为二年制为主”以及“高职教育就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新思路后,在高职院校中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强烈反响。本文结合综合交通的特点,就交通高职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教育课题组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撰文说,21世纪生产将越来越智能化,更多岗位需要的劳动力应有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入世”后,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面临着“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教育产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又面临发展教育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面临三大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其本质是基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来进行“高职—产业”的对接和解构研究,以此来探寻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因而其对接研究是要构建高职教育切入和嵌入产业的长效机制,其解构研究则是要勾画高职教育切入和嵌入产业的行动路线.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事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基于此观点,笔者从产业的角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事实;其次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形态;然后从经济发展史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推断出将会有更多的高职学院走向市场,成为股份制学校。股份制最终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中进行探索,可以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工匠精神”培养不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航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熊惠平 《职教论坛》2007,(2S):21-23
肩负优化“微笑曲线”重要使命的高职教育,在探寻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新路径的进程中.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就是凸显高职教育在贯彻落实就业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色与优势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3.
曹阳 《职教论坛》2004,(5X):59-60
高职院校“五专生”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即不通过高考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校,前两年以高中文化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为主;后三年以专业技能课为主,连续五年完成高职教育。由于“五专生”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院校,高中、高职阶段都由高职院校直接培养,所以,凡招收“五专  相似文献   

14.
所谓“小企业”系指一系列分散化、小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有利于环保的微型企业和公司。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将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的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电信、保险、银行、汽车、证券、高科技、纺织、农业等行业,由于外资、外企大规模的进入,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将会全面与国际接轨;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幅度会更大、频率会更快;劳动力巾场的供需关系也会随即发生变化。这种“发展需求驱动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把“小企业主”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一、“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中国入世…  相似文献   

15.
赵小春 《职教通讯》2019,(22):29-34
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通过对佛山制造业结构以及佛山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分析,探索高职教育专业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适切性;完善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重点产业专业群建设,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工匠精神是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品质卓越的象征,对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品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党建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之充分融入党员教育和党建活动,对于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有重大意义。结合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及不足,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行之有效且可操作性强的“五化一体”党建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要做到“六实”,即办学指导思想要“务实”;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人才培养计划要“重实”;教学组织管理要“扎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实”。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教育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制约其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应具有“兼容性”、“倾向性”和“伸缩性”;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应关注“人性”,教学习得应重视“隐性”,教学内容应强化“术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和复合性观念。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旋律。对民办高职院校多元办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有一定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主体单一、产教融合不足、专业(群)设置不优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构建“多主体参与+多链对接”的新多元办学模式,二是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四业融通”的人才培养闭环,三是将学校“散装专业群”升级为“有灵魂”的质量型“专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在职称评审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讨论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