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幼斌 《武当》2009,(6):16-18
“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动式”(习惯上也称“单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  相似文献   

2.
杨式太极拳整套拳架由三十七个可以互为衔接、各具用法 ,又可单独习练的招势编排而成。“云手”动作是杨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因两手在腰背的带动下作上下交替的环形盘绕 ,就象天空中连绵不断的行云而释名。“云手”动作在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 ,在各大流派中 ,均有以“云手”命名的动作 ,虽外形略有区别 ,但同样遵循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有独特的健体价值及技击功用。在杨式太极拳中 ,除单鞭外 ,共出现3次“云手”。因此 ,在教学中钻研“云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云手”动作要领剖析1 身法中正不偏、支撑八面、上下一条线“云手”有…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式太极拳“云手”动作教学钻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手”可说是初学者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时感到最难学会的动作。如果教师能够从云手动作步法按需分配规格和要点、动作结构、攻防意识、常见错误及其更正方法,以及教学辅助练习上着手,那么学生很快便可以掌握云手动作的要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云手”的步法规格及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中“云手”的步法是侧行步,是两脚依次侧向移动的下肢动作。其动作特点为:一腿支撑,另一腿提起侧向开步,以前脚掌先着地,随着身体重心的横移,逐渐全脚掌着地并过度为支撑腿,随即将另一腿提起,收至支撑腿内侧形成并步,…  相似文献   

4.
动作名称【第一式】起势【第二式】云手【第三式】单鞭【第四式】肘底捶【第五式】白鹤亮翅【第六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式】手挥琵琶【第八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式】转身撇身捶【第十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一式】上步揽雀尾【第十二式】十字手【第十三式】 收势  相似文献   

5.
动作名称【第一式】揽扎衣【第二式】单鞭【第三式】纭手【第四式】白鹅亮翅【第五式】搂膝拗步【第六式】肘底捶【第七式】侄辇捶【第八式】下势【第九式】更鸡独立【第十式】退步跨虎【第十一式】搬拦捶【第十二式】 六封四闭【第十三式】 手挥琵琶  相似文献   

6.
动作名称【第一式】懒扎衣【第二式】开合手【第三式】单鞭【第四式】云手【第五式】右通背掌【第六式】王女穿梭【第七式】上步七星【第八式】右起脚【第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十式】践步打捶【第十一式】翻身双摆莲【第十二式】双撞捶【第十三式】阴阳混一  相似文献   

7.
尤志心 《精武》2007,(12):61-62
手擒双燕陈健侯少时就爱好武术.学的是红拳,启蒙拳师姓张。陈常腿绑铅块。练习轻功。所以动作敏捷过人.春天,家里厅堂上,常有燕子飞掠而过,他纵身一跃即能抓住飞燕。有一次,一对飞燕穿堂绕梁而过,他对人说:“我一手能抓住两只飞燕。”人们说:“我们不信!”说时迟那时快,陈纵身一跃,一手一抓,不见燕子踪影,大家以为飞跑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学习内容 第三、四组动作(7~11动)。勾手、并步、侧行步及(扌朋)、捋、挤、按、云等手法的规格。 动作提要 七、左揽雀尾——左弓步(扌朋)、捋、挤、按。 八、右揽雀尾——转身右弓步(扌朋)、捋、挤、按。 九、单鞭——转身弓步勾手推掌。 十、云手——连续侧行步立圆云手。 十一、单鞭——转身勾手,弓步推掌。  相似文献   

9.
动作名称【第一式】太极起势【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白鹅亮翅【第七式】斜形【第八式】搂膝拗步【第九式】掩手肱拳【第十式】倒卷肱【第十一式】转身摆首【第十二式】当头炮【第十三式】 金刚捣碓  相似文献   

10.
雷!师泰 《武当》2008,(5):20-22
五十、单鞭 五十一、右通背掌 左脚向里扣的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右转抬起到额头处。身体继续右转,右手不动,重心仍在左脚上,停住。该式与“三通背”中的左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1.
●第五进展阶梯:拆手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十字手等等有特定手势的动作,练习者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眼神等等总跟着手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天长日久的锻炼,会形成浑身僵硬去不掉,进而产生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的弊病;甚至有的人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拆手阶段必须多去体会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散通空”。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  相似文献   

12.
动作名称【第一式】金刚三大对【第二式】懒擦衣【第三式】单鞭【第四式】云手【第五式】转身拍脚【第六式】搂膝拗步【第七式】倒卷肱【第八式】搂膝斜行【第九式】海底针【第十式】闪通背【第十一式】野马分鬃【第十二式】双摆莲【第十三式】搬弓射虎  相似文献   

13.
邓红 《中华武术》2001,(3):35-35
观赏太极拳名手演练,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一种享受。但是,有的人练起太极拳来,虽然拳架规范、动作连贯.却给人一种白开水样的感觉。乃至,架子大者.人感其“散”;架子小者,人觉其“紧”;架式适中者.人说其”平”。这是由于上乘太极拳演练技巧,不仅要求姿势正确.动作合顺,还要具有太极拳的“韵味”。缺乏韵味的动作,犹如没有内涵的空壳。名手演练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动作不仅展示着形态美,还放射着诱人的内涵美。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4,(20):18-19
“百合杯“落幕了,两天8场比赛进入前4名的成名钓手只有两人——徐清华和郝国强。他俩以总名次分265分和335分位列第2名和第4名,属正常发挥,可是换一个角度,将总重量和尾数分开,一手硬、一手软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郝国强4场小鱼得75分,徐清华85分,获得冠军的何海滨得115分,其后的王伟125分,吴涛得13分,这是一手硬。弱项,或者说一手软是钓混合鱼,徐清华得了18分,郝国强26分,在这个项目中分别位列第5名和第16名。  相似文献   

15.
场面图 这是今年在“丰田杯”决赛第一局中出现的场面,中国的常昊九段执黑对李世石。白1碰是令人心跳加速的一手。这是明显带有挑衅性质的一手,也是典型的李世石风格的一手,但是它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无理手。对待无理手,要处理好并非易事,一定要正确地判断无理手的如意算盘和意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相似文献   

16.
初学者苦于名称与顺序记忆困难,而影响习练,故编此七言八句以助记忆。起势野马鹤亮翅,(1,2,3)搂拗琵琶倒卷肱。(4,5,6)揽雀单鞭再云手,(7,8,9,10)单鞭探马右蹬脚。(11,12,13)双峰贯耳左蹬脚,(14,15)左右下势后独立。(16,17)穿梭海底闪通臂,(18,19,20)搬拦封闭十字收。(21,22,23,24)注:每句后括号内的顺序号,与24式名称恰相对应。24式太极拳趟路记忆口诀@李永新  相似文献   

17.
练太极拳的眼神应如何?答:练太极拳要求“神意贯注”,这主要靠练举时眼神的注视来表达。眼神的移动,对躯体的运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练拳时做“起、落、进、退、屈、伸、俯、仰”等动作,眼神都要有相应的变化。当揽雀尾做完以后,练单鞭第一动时,右手变勾,视线在右腕外。当左手拉单鞭时,眼神必须随左手食指向左移动。如果视线配合得不协调,动快了或者动慢了都感到不舒服,因为眼神移动和腰部的转动是有很大关系的。练拳时一定要注意眼神的变化和它本身移动的路线,勿使有“凸凹、断续、缺陷”的现象发生,眼神移动若是不合规矩,也…  相似文献   

18.
在简化太极拳中,“云手”协调性要求高,左右手动作不易配合,上下肢也较难相随,比较难学。本人根据多年教学体会,对“云手”采用分解法教学,待单个动作熟练后,再进行完整动作的教学。一般教学步骤为: 一、上肢先教单手练习,单臂在体前按上、外、下、里的顺序划立圆,继之提出三个要求:1、云手时,手高不过眉、低不过髋;2、手上云时,与面部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3、当手上云到面部时,手臂内旋,掌心逐渐转向外、向下捋按。左右手交替练习,直至动作基本定型。接着两手同时等速按上、外、下、里的顺序缓慢地云手。两手协调配合,两手往往同时在左或在右;一手在上时,另一手则应在下。仔细地体会几次,很快两手就能配合自如了。  相似文献   

19.
一年级新生初学站立式起跑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同手同脚”现象即手和脚在同一侧的错误动作。而我在四年级的教学中竟也出现了不少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同手同脚”。   为了更好地纠正错误的“同手同脚”动作,我们首先来讨论“同手同脚”动作是怎样形成的 ?我认为,站立式起跑的“同手同脚”动作形成的因素是:   1.学前教育的忽视   站立式起跑的“同手同脚”动作最早出现在幼儿活动教材的跑类游戏或竞赛中。可是由于幼儿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相对简单的缘故,幼儿教师对“同手同脚”动作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从而使儿童“先入为主”,…  相似文献   

20.
第四式单鞭动作1:两前臂略向下沉,使两手放平,向前引长,掌心向下,重心向后移坐左腿,使右脚掌微离地面(图19)。动作2:左臂微向里屈,手向里扣平坐左掌,掌心仍向下,做出采状,重心仍在左腿(图20)。动作3:上下肢随腰转动,由正西向左转体,带动右脚向里扣135度,同时两臂随腰环绕成孤,以左臂为主在前,右臂在后相随,手环至身后225度,左臂环至东北方向,右臂同时在胸前屈臀平生掌,在此同时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坐实,左脚成虚步,脚跟离地(图21)。动作4:两臂仍随腰,由左向右往后转身,右手由里向外伸出至西南角,左臂随同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