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30年代,施蛰存以《现代》杂志为阵地,集中推出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派色彩的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前言: 施蛰存先生的文学生涯长达八十多年,著作等身。这里辑录的四篇作品,均为《施蛰存文集》之《十年创作集》和《北山散文集》(上、下)所未收录者。既有早年“施青萍”时期的短评,也有40年代后期的小说和散文。  相似文献   

6.
何成文 《文教资料》2009,(18):131-133
1989年以来的孙犁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作家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具体文本研究退居其后,除对孙犁新时期新作品的阐释外,着重抗战作品的深度挖掘或研究视角的求新.  相似文献   

7.
诗词名家施蛰存先生晚年曾说起在抄集研讨词籍题跋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弄清楚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的源流问题:“词”这一种文学形式,在唐五代时,名为“长短句”、“曲子词”。在北宋时,名为“乐府”或“乐府雅词”,或“近体乐府”。到南宋中叶,才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到南宋晚期,才确定这种文学形式的专名为“词”。在南宋中叶以前,一切单用的“词”字,都是“胖”字的简体字,其意义是“歌辞”,是一个普通名词。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竹文化研究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竹与中华文化,(2)竹与文学艺术,(3)竹类词语,(4)竹与宗教,(5)外国竹文化,竹文化的研究视野逐渐广阔。对竹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等学科视野,其中对竹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竹崇拜的研究较为全面而透彻,而对涉竹戏曲、歌词、对联以及现当代咏竹诗歌的研究很少,对在生产生活中与竹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的竹文化研究不多,对中华竹文化与外国竹文化的比较研究也较为匮乏。这些反映了竹文化研究中整体性整理与分析的缺乏,说明竹文化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竹文化研究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竹与中华文化,(2)竹与文学艺术,(3)竹类词语,(4)竹与宗教,(5)外国竹文化,竹文化的研究视野逐渐广阔。对竹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等学科视野,其中对竹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竹崇拜的研究较为全面而透彻,而对涉竹戏曲、歌词、对联以及现当代咏竹诗歌的研究很少,对在生产生活中与竹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的竹文化研究不多,对中华竹文化与外国竹文化的比较研究也较为匮乏。这些反映了竹文化研究中整体性整理与分析的缺乏,说明竹文化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重镇之一,新加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新加坡华文文学成为除台港文学之外的另一个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3.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八十年代初,理论界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新诗创作的大讨论。1983年后,讨论基本结束,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渐渐剥离出朦胧诗,在解读的基础上进入新的阶段。80年代后期,舒婷诗歌研究一方面越来越细致深入,一方面又被整合进朦胧诗潮中,置于学史中重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施蛰存内在的矛盾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的精神世界有着一些相互联系的矛盾侧面。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倾向与文化追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他在儒家思想与马克思革命学说之间选择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既可以说是人文理想与革命实践的冲突,也可以说是诗与历史冲突的反映,儒家注重人性的和谐,体现了古典的人文主义关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诗与历史的最终和谐,但它强调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十分突出的矛盾关系,而30年代的施蛰存正是处于这种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对文学语言的持久关注,显示出一位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和学者的艺术自觉,他从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语言中吸取养分,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加工精炼成具有高度艺术性(或文学性)的语言,以求更正确、更明白、更具体地表达思想.施蛰存不遗余力地捍卫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他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9 - 1957 年夏这段时期是施蛰存从事文学翻译的黄金期,他翻译了大量东欧国家的小说佳作。施蛰存在此期间翻译的作家作品,是他以前关注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可看作他对鲁迅的相关翻译选择有意无意的实践和继承。同时,他选择的苏联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恰好也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外交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的无名氏研究真正走出了沉寂,脱离革命意识形态文学研究的窠臼,渐成大观之势,形成了包括无名氏其人研究、流派归属、《无名书》研究等几大热点,研究的思路趋于多元.但无名氏研究依然存在着整体观照不足、评价人为拔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通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在汉语中是一种很古老的修辞现象,先秦至现当代几千年的诗文中时时出现。然而,发现它,研究它,则是自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才开始的。钱文发表近40年来学术界围绕通感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由于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对通感的研究直至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们清晰地认识它尚有很大的距离。本文试图对近40年──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通感研究的历史作一清理,为其研究工作理出头绪,并探求出目前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通感研究的热潮出现于80年代。自80年代以来,讨论通感的论文有十多篇,概…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继承传统、融会新知,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分别从文学发展程度的地域差异、各类文体的地域异同、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学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某个特定地域文学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特定地域环境下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