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央视举办的CCTV“大红鹰”杯全国相声大赛在对演员基础知识测试中,出现了“呆板”一词,演员认读为“呆(dai)板”。对此,观众发生争执,年大者说应读“呆(ai)板”,不能读“呆(dai)板”。现就读的中小学生则说应该读“呆(dai)板”,不能读“呆(ai)板”。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2.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4.
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参照Firth对搭配的定义,以语料库证据为基础,对汉、英语基本颜色词"白"与"white"的搭配情况比较后发现:"白"用于表颜色义的比率明显低于"white";现代汉语"白"和现代英语"white"的典型搭配中,分别以"明白"和"black and white"出现的概率最高;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白"的典型搭配中占明显优势;现代英语中"white"常用于系表结构充当表语,用于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和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6.
“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  相似文献   

7.
一、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对“连接”与“联结”这两个词的解释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释“率尔”     
《论语·先进》中的“子路率尔而对”“率尔”一词,高语课本解释为“轻率”;《现代汉语词典》(1984年版1072页)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8页)也均作“轻率”解。  相似文献   

9.
时下,“去逝”这个词用得很多,表示成年人死去。 例如:①汪二在哥哥去逝不到一年,便和嫂嫂相爱,以致怀孕。(《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57页)  相似文献   

10.
杜晓艺 《学语文》2006,(5):18-18
近来,“房奴”一词频频亮相于报刊、网络等媒体,例如:(1)逾三成房贷一族月供占收入50%以上成为房奴(《中国青年报》2006年04月17日)  相似文献   

11.
犬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人认知心理中犬与龙的密切关联同人们言语交际时求雅避俗的语用心理一起促使各种含"龙"字的犬名应运而生。作为犬的雅称,"乌龙"最早指黑犬,后来因用典而成为犬的代称,词义由特指变成了泛指。唐以后文学作品中所用"乌龙"一词由于受典源故事中家奴与女主人私通这一关键情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代指犬这一较为稳定的词汇意义以外,还具有暗示男女欢爱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有反作用,理由有三:1.典型环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2.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3.力的相互作用。其反作用并非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而是无条件的,是必然存在的。典型人物反作用的内在模式可分解为:(A)初始情况→(B)人物陷入困境→(C)人物感受到环境的压迫→(D)人物试图改变与环境的不平衡→(E)人物命运改变→(F)环境受到影响→(G)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诞生石     
邱悦 《双语学习》2012,(4):22-22
同学们,我们以前介绍过12个星座,现在你知道你是哪个星座了吧?但你知道吗,每一个月份还有一块特殊的宝石来代表,由该月出生的人佩戴,称为诞生石。你知道你的诞生石是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相似文献   

16.
宋玉辞赋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平民意思,其辞赋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庶人"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平民女性形象、表达了平民阶层祈盼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坎坷人生的磨难(生活基础)、儒家文化的浸润(思想基础)以及《诗》《骚》作品的熏陶(艺术修养)是宋玉辞赋作品平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对宋代法制具有深刻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重视司法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二)注意改革司法运作机制,便利民众诉讼;(三)因时变,法,满足民众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是宋代法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流感     
乔鑫 《双语学习》2011,(2):11-11
流感是什么? “流行性感冒”通常称流感。它是由病毒袭击呼吸系统造成的。流感能够传染。流感病毒通过呼吸产生的微小体液传播。也就是说当得了流感的人咳嗽、打喷嚏甚至是说话的时候,他们都有可能把病毒传播给别人。流感季节通常从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很容易得流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孝感市老年人群常见疾病分布特征,为预防和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785名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常患疾病资料。结果:孝感市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的依次是高血压病(28.01%),颈腰椎疾病(19.33%)、风湿病(12.32%)、心脏病(9.24%)。各疾病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疾病在年龄、城乡、运动习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孝感市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而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人均慢性病频率为98.04%(男性101.0%,女性93.88%),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植树节     
植树节在每年的3月12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植树。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在那天都植树呢?当然是为了改善我们被污染的环境了。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提出植树重要性的人。伟大的民主人士孙中山先生于3月12日去世。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国政府于1979年2月将3月12目定为中国植树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