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自然为宗”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是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它们体现了陈白沙及其时代离朱入陆的教育思想发展路向,展示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本文从命题的涵义、成因和影响诸方面进行史实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认为探讨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陈白沙本人的教育思想全貌,而且有益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整个宋明教育学说走向,特别是心学教育哲学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质和特点,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为了实现明朗澄彻的“自然之乐“境界,白沙提出了致虚、守静、自得的主要修持途径.这些途径体现了白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由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哲学学会、江门市社科联、江门市陈白沙学术研究会、江门市郊委、江门市环市镇、江门市白沙管理区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陈白沙诞辰560周年暨陈白沙思想学术研讨会”11月在江门市举行,到会专家、学者及各单位领导共51人,收到论文20多篇。 陈白沙是江门市白沙乡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批判继承陈白沙思想、学术遗产,促进省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张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其“自然之乐”的境界论,在内容和特征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有关陈白沙哲学思想的争论中,与作者观点相反的一方没有提高到范畴体系去研究。白沙哲学本体论的系列是:道——人——心,道是本体,心是派生的,而通过经验和逻辑的方法,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此,白沙哲学思想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白沙哲学的涵养论系列是:道心分立——涵养得道——道心合一。本体论、涵养论两个基本范畴系列和一个附属涵养论的系列——得道门法,构成了白沙哲学内部非常严密的范畴体系。只有从这一整体去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道心合一”是陈白沙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道心分立——涵养得道——道心合一”的公式不符合陈白沙哲学思想的实际。 陈白沙的“道”,是不能用物质实体来说明而又支配着物质实体的;实际上,他追求的是孔子之道,是精神性的东西。故其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陈白沙的“理”,是至大的“道”,就在人的心中;其“心”有时指思想器官,有时指思想本身;其“物”的概念不一定具物质实体的含义,泛指一切东西,其中包括精神性的东西。陈白沙的“诚”,是就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其哲学思想又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它的本质和主流。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12日,在白沙先生的故乡成功召开了“江门市纪念陈白沙诞辰580周年大会、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对陈白沙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后学研究、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探讨并取得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8.
白沙作为明代前期重要的道学家,其诗论和诗歌创作都有"缘情"的一面。不可否认,"缘情"说对晚明文学有着开拓性的影响。探讨白沙的诗论思想,并着重阐述白沙诗论及其诗歌创作中"缘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1.
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实践哲学建构起来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他们二人又都是以对哲学问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的。因此,哲学、实践与“霸权”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范畴。正是从这些基本范畴出发,他们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哲学”及其“转型”和“文化霸权”及其相关问题。在前一个领域,主要讨论的是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问题,而后一个领域则主要讨论的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的“天赋观念”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不死灵魂的回忆说启始,到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的神启和信仰的学说,再到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笛卡尔的“天赋真理”说、斯宾诺莎的“天赋真观念”说,以及莱布尼兹的“天赋能力”说,经历了一个逐步消解“天赋”程度的过程。这一演变路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5.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有着全新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的,而“推广应用论”作为一种主观逻辑是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来看,“推广应用论”的逻辑也曾是被马克思所“使用”的,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种逻辑最终又被否定了。因而,它并不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思想理路。本文通过揭示“推广应用论”的理论困境,说明“推广应用论”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唯物史观“正名”。  相似文献   

17.
理解黑格尔悲剧理论必须结合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主义矛盾学说是其悲剧论的哲学基础。其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伦理实体冲突论”可以从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思想得到解释 ;“永恒正义和解说”显示了他用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来解脱悲剧性境遇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西方建构主义还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都不适应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要正确理解、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建构主义的源头活水,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建构主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柏拉图的灵魂论与古希腊灵魂论关系、柏拉图灵魂论与其整体哲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联系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问题意识和柏拉图哲学将世界二分的重要特征分析柏拉图的灵魂论观点,可以发现其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所承担的贯通实然界与应然界的桥梁角色,灵魂论乃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把僧肇“空”观思想放于本体论语境中加以思考,认为僧肇阐释的“空”观思想建立起了中国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彻底的本体论,拯救了老庄玄学建构本体论的失败,完善了整个中国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