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在催生新剧的同时,也极力改编旧剧,使戏曲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根据明代康海所作杂剧《中山狼》改编的新剧,就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研究该剧新旧剧本的异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3.
戏曲文献是戏曲研究的对象,也为之提供有力的论证,它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也保存了戏曲史的发展过程.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权衡各流派之得失,兼取众长,独出己见,是明代戏曲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著作与吕天成的<曲品>堪称当时曲苑之双璧.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于戏曲中的穆桂英形象研究较少,从二十世纪中叶到现在,专门研究关于戏曲中穆桂英形象的文章只有34篇,对于戏曲中穆桂英的形象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戏曲中穆桂英形象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古典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那么古代曲论显然是这朵奇葩上骄人的花蕊。它经过古人在戏曲创作与实践的辛勤浇灌下生长而成,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长期以来,戏曲学者们对古代曲论颇为重视,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汇辑、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较于古代曲论本身的丰富性,这些研究似乎还不够充分。以作为古代曲论核心组成部分的戏曲创作理论为例,人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就还只是停留在对重要理论大家的经典阅读上,理论素材也大多局限于理论专著、评点等理论形态,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没有展开,这不免让人遗憾,也让人期待!笔者近日奉读湖南科技大学刘奇玉教授的新著《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与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受益匪浅,认为该书显然是这一研究领域让人欣喜的新成果。这本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创作主体和创作方法作为切入点,广泛网罗各种曲论资料,从主体论、动机论、题材论、语言论、人物论、结构论六个部分,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作了细致、翔实的梳理与研究,将我国戏曲理论研究更深入地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同时对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风格、题材和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众多唐传奇作品中,大量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突出,为后世所称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女性主题自然成为唐传奇研究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是围绕唐传奇中的女性地位、婚恋制度和社会礼法的分析对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富宁土戏在其漫长的孕育、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壮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富宁土戏的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中,同样也闪耀着少数民族戏曲的鲜明色彩。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由于具有用三种语言插科打诨、独特有趣的唱腔、朴实随意的化妆脸谱、简约朴素的服饰和道具、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等艺术特征而更加鲜活。  相似文献   

10.
秦香莲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妇孺皆知的女性形象,与其相关的故事自场上搬演以来,便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盛演于戏曲舞台之上。随着时代的更迭,秦香莲故事也愈加丰富,从而呈现别样的时代特色。除了戏曲,在说唱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秦香莲故事。作为说唱艺术之一的宝卷兼具宗教与艺术特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雪梅宝卷》中的秦香莲故事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与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秦香莲剧目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其渊源与流变,借以探究宝卷对秦香莲故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李渔戏曲叙事理论的诞生,受到明代以来叙事文学及其理论的滋育,也受到李渔自身小说戏曲兼擅的艺术思维、观众本位的创作取向、求新尚异慧而多才的文化性格的直接影响。李渔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理论的形成,既是戏曲理论研究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是近古戏曲文化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其诗文词赋中。李渔的戏曲理论一直为人所关注、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用新的学术眼光来重新审视李渔,并力图借助一些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就其所涉及的方面而言,包括文献整理和理论发掘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不少专著和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戏曲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之相应戏曲理论也进入了成熟期,特别是李渔的《闲情偶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长期以来研究者也将视野投向了这部著作,而与之同时代的黄周星在戏曲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历来关注者颇少。本文从戏曲的大众性,戏曲情节的要求和戏曲的审美属性来探讨其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以详尽的资料展示了我国戏曲渊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状况,但在戏曲理论、戏曲美学上也不乏独到精辟之见,尤其以它对元剧的“自然”“意境”之论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陈国华 《红领巾》2004,(2):28-33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隐喻既是教师形象的理想化和形象化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要求。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教师形象更加具有多元性,这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的教师形象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教师隐喻,并将其运用于师范生的入职前和入职后的教师形象教育中,以期培养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形神理论是其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戏曲表演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并对戏曲的传神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古典戏曲鉴赏学是对古代戏曲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等进行欣赏、理解和批评的一门学问。明清戏曲评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鉴赏、批评的特有理论形态,它针对古典戏曲集舞台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征,主要从表演和文学艺术两个层面参与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其特点是紧密地结合戏曲文本,发掘演员情感体验、排场合理性和曲白可演等要素在戏曲舞台艺术塑造中的意义,揭示戏曲文学鉴赏中的主体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价值,从而丰富了古典戏曲鉴赏的文本及其理论内涵,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