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贺·宝音巴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2.
呼斯勒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2(5):20-23
勇士、美女幻化成蜘蛛的题材普遍存在于蒙古史诗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规范化的勇士幻化蜘蛛母题.这类神变题材对史诗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丰富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了蒙古民族对超自然、超现实神秘力量的祟尚,增强了史诗的趣味性和艺术力量.蒙古史诗中神变题材的产生并不偶然,是源于一定的宗教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蒙古族传统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崇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且极富魔法变化观念.史诗《江格尔》中出现的勇士、美女幻化成蜘蛛的母题同其它类型的幻化题材一样,都是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是曾经存在过的某种宗教观念向审美的文学艺术形式积淀和演化而来的结果.《江格尔》中出现的勇士幻化成蜘蛛的题材,同蒙古民间流传的蜘蛛预兆凶吉的观念,在起源上都是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的,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铁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英雄史诗《江格尔》反映了古代蒙古地区奴隶制社会初期,广大民众深受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迫、剥削和外来蟒古斯的侵犯、抢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贫困、疾病、暴力和死亡笼罩着阿日本巴地区。人们憎恶奴隶制社会,怀念原始共产主义,从而产生了社会空想论。文中论述了《江格尔》对理想社会的空洞设想,分析了产生社会空想论的社会背景、思想来源以及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江格尔》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内容浩瀚、篇幅宏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江格尔》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在新时代,传承《江格尔》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媒介.《江格尔》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如国民重视度低、江格尔齐老龄化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审美文化改变、传承人培养困难、商业扭曲... 相似文献
5.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518项。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列入其中。史诗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特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单雪梅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98-103
文章简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史诗《江格尔》在英语世界的推介情况,试图说明在该史诗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该史诗进行大力推介。文章认为,《江格尔》英译本体现了许渊冲倡导的三美翻译原则,该英译本为增强该史诗在更广领域的推介和促进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讨论了文学文本经典化的原则,对描述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辩析,并提出后现代文学文本经典化的条件。文章以《哈利·波特》等文学文本为例,进一步探讨后现代文学经典文本除了应具有“包容性”、“拆解性”、“通俗性”这几个互相关联的特征外,还应具有表达普遍适用价值观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余程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6-39
从王瑶的第一本相对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到今日繁多的文学史书籍,近六十年来关于19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的论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考究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的经典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现了文学史书写、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琼瑶歌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秋敏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1):9-12,16
琼瑶作品的风靡和久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与成功借鉴,这也同样表现在她的歌词创作中。琼瑶歌词不仅在语言和形式上对古典诗词有所借鉴,而且,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思想,以及传统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在其中也都有彰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教学手段 ,加强课堂的开放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在四大导师的带领下,清华国学研究院融会中西学术和教育理念,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学术与教育界的知名学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学研究院形成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治学与做人并重等传统,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5年,坛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它起源于一批青年作家对重新,认识民族化的深刻反思。由于寻根作家自觉植根于本民族的化土壤,热衷于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化探寻,故其作品很自然地涂上浓郁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窦春蕾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9(4):115-11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试就《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先导"的教学理念,作一番总结探索。 相似文献
17.
邓乔彬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67-71
用“叙述英雄冒险事迹”的定义来衡量,《诗经》中没有史诗,但如以“英雄诗”相取,《大雅》中有五首,其中的《生民》、《公刘》、《绵》歌颂了周人的祖先对农业的贡献和迁徙创业的历程。西周史诗与荷马史诗有明显的不同倾向,一崇尚流血的英雄主义,一推尊首领的勤劳精神。农业化的精神体现在《诗经》的饥劳之歌中,土地制度不断变化,农人一直生活得很艰辛,劳动的欢乐少见,而饥馑的忧患甚多。以农耕为本,必然反对战争和徭役。安土重迁、骨肉相附,是农业化造就的民族性格,《诗经》中蕴含的反战情绪和忧患意识一直贯注在后来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8.
包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8-82
《内蒙古文艺》创刊于1954年7月,于1956年12月停刊,共出刊30期,发表作品508篇。刊物在繁荣内蒙古地区文学艺术创作、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学艺术、批评和弘扬内蒙古地区民间文学艺术3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刊物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战斗性和地方性、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