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读懂文章1.看结构层次。不管什么文体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弄清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是如何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全国卷之《创造宣言(节选)》,作者围绕“教育者应该创造”的观点,批评了5种错误观点(反面材料)并得出结论,就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或物)之线明确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00年全国卷之《长城》一文:作…  相似文献   

2.
陈蒙 《初中生学习》2004,(11):20-21
不管什么体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要读懂作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弄清作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是如何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之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难做。为什么难 ?难在何处呢 ?难就难在主观题只有题干 ,没有选项可以利用 ,必须“白手起家” ,既要“解” ,又要“答” ,而“答”还常常受到诸如字数之类的限制 ,三面同时“作战” ,三个方面互相干扰。那么我们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呢 ?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办法巧解这一类题。第一种方法 :梳理情感、情缘、情物。我们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 ,必须认真地把材料读懂、读透 ,真正领悟文章的实质 ,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情感态度 ,了解作者通过叙述了哪些事情 ,描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为什么要抒发这种情感。《…  相似文献   

4.
文言阅读解题要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强化训练,注意能力的迁移,以消除学生对文言试题的陌生感、畏惧感、神秘感,同时也可使学生积累解题技巧,增强解题信心。就解题过程来说,一般可分三步进行。   一略读,不求甚解   1.粗略把握文章内容,叙事类 (人物传记 )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是一般说理文还是对话性说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及角度、顺序等。   如读《五人墓碑记》,要基本弄清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作者对五人的崇敬之…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相当重要。诗词是文学味很浓的文体,学会欣赏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及审美表现力。一、诗词欣赏切入点1.重情感、重思想。古人云“诗言志”。任何一首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我国古人善用托物寓意、情景交融的写法,现代咏物诗也常通过咏物抒发主体情感,即使哲理诗对世相理性的观照中,也隐含着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细分一下,诗词的情感抒发一类是直抒胸臆(如《君子于役》) ,一类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观沧海》、《朝天子·咏喇叭》)。在诗词教学中注重情感分析、透视情感底蕴,注重托物所言之志(即意、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实录]一、梳理文本,入乎其内(师生一起学习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与王佐良的《上图书馆》。落实第一个板块,有作者介绍、生字学习及“拥书万卷”“望洋兴叹”等语词解释。)师:下面,我们围绕主要问题,把握文本概要,梳理两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思考用以支撑作者观点的读书经历或经验叙述有哪些内容,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或问题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7.
备考提示阅读论述类文本要重点把握作品的结构、行文的思路和作品主要阐释的观点,尤其要注意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和材料(特别是史料等事例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具体来说,就是行文是围绕什么话题(论题)展开的,文章的结构是按照什么思路安排的,作者表达了什么(哪些)观点,着墨较多的部分或重点阐释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阐释的等。解答客观题要谨防偷换概念(转换说法失当)、无中生有(化未然为已然、强加逻辑关系、颠  相似文献   

8.
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我们必须依照写人文章的方法、特点来读,也就是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弄清写的人物是谁;二是读懂文章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或精神品质;三是结合文中关于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四是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在表现人物上所起的作用,抓住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读懂写人的文章了。新课标·五年级同步阅读训练 (五)怎样读懂写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说:“情感乃是散文的生命。”《白杨礼赞》是一篇色彩浓郁的抒情散文,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入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一、解题披文 感受情感 《白杨礼赞》这一课题,洋溢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它统领全文,又意味深长,紧扣课题,可引发学生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对普遍的白杨树怀有崇敬和赞美之情? 2、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之处?  相似文献   

10.
单元提示: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围绕作者的看、听、想组织材料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充分理解,作文就是把自己见闻真实具体地写下来,要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同时,要巩固上一单元《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12.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教学设想教学本单元课文的读写训练主要是“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这个中心,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课文研究: 1.议论文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2.议论文表达什么观点,运用哪些材料,怎样证明观点,搞清楚论点、论据与论证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艺术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增强说理效果。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突出以下重点:  相似文献   

14.
读懂书     
把书读过了,不等于把书读懂了。做了笔记,也不等于读懂了。偏偏,读一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读懂。要读懂一本书,要注意:(一)先要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二)检查你确  相似文献   

15.
一、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白居易有诗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文章都应有感而发,情感是联结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琵琶女“未成曲调先有情”,才感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应试作文中,考生要想以充沛真实的情感打动阅卷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心灵的琴弦,才会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效果。如《同一片天下同一颗心》(2003年陕西一考生)一文饱含悲愤之情,作者仿佛蘸着斑斑血泪叙写着亲历过的一件件辛酸事。“爸爸,您知道我当…  相似文献   

16.
这次区教学大比武,一部分老师上课的篇目是张晓风的《香椿》一文,如何教学这篇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难读懂又不好教的散文呢?-笔者觉得,读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去读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而在《香椿》一文中,全文有一个感叹号很值得我们去品味。读懂了这个感叹号就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也读懂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写景抒情散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它体现的是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阅读这类文章,除了要有基本的文体常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以下我们以2013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理解《远去的乡村》一文为例,一起学习如何读懂这类优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情感,是本文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散文形散神聚,所以教学时更强调悟,就是要读懂作者的心,要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作者对话,要求学生要对出作者的动作、表情以及情感的变化。为此,我按三个环节预设本文的教学思路:用心诵读、用心聆听、用心抒写。  相似文献   

19.
<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读懂是前提。《2014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新课标版)》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考纲,学生要想鉴赏评价必须得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让我们吟咏品味,步步莲花。第一步明察秋毫"鉴"的意思就是仔细看,审查。拿到诗歌,要先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明察秋毫,捕捉信息。诗歌的标题有时会提示读者给读者关于时间、地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讲解课文,而是“授之以法”“、自悟自得”。这样,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的阅读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找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位。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务必达到“六个读懂”第一,要读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小路》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小路的“小”,《可爱的草塘》从题眼上看,就是写草塘的可爱之处。第二,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身体。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应注意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塘的可爱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