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由于忽视了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社会规范学习成了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内隐学习理论对社会规范学习的启示在于:社会规范学习中,必须激发学生内隐学习潜能;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人生观;个体在无意识中形成内在品质;以外显可量化行为间接考察内隐的观念。在社会规范学习中运用内隐学习理论应注意:正确处理社会规范学习中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选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内隐学习材料;懂得内隐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以外在为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而品德结构是一种态度结构,是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体系。探讨社会规范的学习和大学生品德结构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将高校的德育放在社会的大德育之中,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的道德品质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为此 ,在学校德育中 ,我们必须促使教师转变职能 ,放弃道德灌输 ,加强价值引导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 ;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建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学习常常会表现与与接受相反的状态,逆反心理作为这种背离倾向的典型,已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个性差异形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依据,教育则构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教育工作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出逆反心理的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章论述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提出其加强和改进德育方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单向说教式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它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软与缺失,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正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滞后与被动的主体反映。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观念偏差和误区使得德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实效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误区一:把学校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8.
内隐学习理论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括了内隐学习理论的一些重点观点,并且从内隐学习的角度分析了“灌输”式德育方法消极面,提出要注意使用内隐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  相似文献   

9.
当前,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德育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目标上的理想化、片面化与缺乏层次性和广泛性;2.德育内容的片面性与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3.德育方法上的简单化、封闭性与保守性;德育途径上的单一化等。为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应建立适度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确立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内容,建设立体多维、纵横配合的学校德育工作渠道等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前瞻性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东 《教育探索》2003,(12):88-90
道德作为人们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道德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的基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的观念会被赋予新的内容,产生出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我国网络事业的高速发展,面对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学校品德教育面临着新课题,应当加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前瞻性研究,发挥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方式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11.
安娜 《中国德育》2005,(1):63-64,79
“德育课程”是“课程”的属概念,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与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有关、执行育德职能的课程部分。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识、情感、思想与心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德育”正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在“网络德育”阵地上筑起一道百毒不侵的长城,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产物,换句话讲,它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呈现。作为以思想、观念、精神等等形式存在的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同时还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习惯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与作用,是文化具有现实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化,是文化发挥其社会规范功能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对科技的影响显增强,科技发展越来越表现出面向经济、面向绿色、面向公众的态势,这“三个面向”代表了当代科技对社会需求的回响,事实上已成为制约当代科技发展的社会规范,遵从“三个面向”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16.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本文运用法社会学与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蒙古古代历史上具有准法律意义上的忽里勒台制、氏族别乞制、祖先祭祀制、血亲复仇制、结安达与那可儿制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问题进行了考述。提出了这些社会规范对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控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培养人才重做事,轻做人,重智育,轻德育,教育方法重外化,轻内化,教育目标大而空,尤其是德育目标太抽象不明确,德育方法欠妥等现象,结合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的知识,就学校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将德育寓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浸润或熏陶,正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所在。将德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就可能在学_生主体的心目中产生亲和力,学生将会不断受到艺术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关于道德的学习同其他类型的学习一样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因此遵循客观的道德学习规律,采用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才能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本文阐述了加涅的学习论基本思想,并结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从学习条件论、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几个方面,试图找到对学校德育的有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规范教育有其社会作用和个体作用。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强调社会规范教育是由德育和德育课程的本质决定的。建立以社会规范为核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使德育课程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使德育课程体系具有贯通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