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符合课改精神,教师如能领悟课程标准内容,精心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第三册第12课《我的好习惯》,其基本内容是让学生意识到“专心听讲”,“积极锻炼”,“勇于承认错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惜学习用品”等习惯养成的好处,但教师如能予以扩充拓展,揉进一些环保内容让学生思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是长知识、掌握技能、增长见识的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环境保护大军中的一支主力军。怎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新课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采撷新颖有趣、切合实际的开放性课程资源呢?一、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满足需要“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困惑。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设身处地教育身边的人或事的同时教育自己,熏陶情感,发展德性。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珊,她遇见了一件让人烦恼的事。你们能帮着解决解决吗?生(异口同声):能。(创设情境:放学后,小红和小兰到好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品德教学要“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而这一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如何让品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必须让课堂与生活接轨。本文试从人性关怀、感悟生活、无痕生成三方面阐述品德与生活接轨的策略,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我镇举办了一次“品德与生活”优质课大赛。第一位老师的课上到一半却进行不下去了,原因是停电了,多媒体课件无法展示。而其余的几位选手也因此无法上课。结果是大赛延期举行。我们这样一个位于深山区的小镇,老师们为什么每一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课件呢?说来也许你不相信  相似文献   

8.
吴树菊 《山东教育》2005,(10):51-51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趣化、实践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与以往不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丝丝的春雨,像和煦的春风,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下种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10.
孙民 《湖北教育》2004,(9):40-41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老师感觉不好教呢,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利用教材时简单的搞成看图说话。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课改中新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编者力求在教科书中尽量多地反映出当代儿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儿童生活、单向说教和灌输的传统品德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曾经从报刊上读过这么一则报道,内容为《大学生要补补道德课》,里面讲到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到了2000年已将近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来往,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10人.其冷漠程度令人寒心!其中。杨振华教授捐出巨资资助100个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细心的杨教授为100名特困生各办了一张卡.受助学生每月可到银行领取100元生活费。可是四年过去了。没有一位学生忘记过领钱,但只有两名学生给杨教授写过信……这一事件经当地报纸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省劳动厅一位正厅级的巡视员说:“虽然中国有传统的‘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还有一句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在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使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  相似文献   

19.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前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人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