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写作"井",用为人名或方国名。至西周早期,该字出现了动词"效法"的义项,仍写作"井"。西周中期后,该字出现了"丼"的新写法,同时增添了名词"法度"的新义项。不过"法度"之义项依旧写作"井"。东周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井字分化出了更多的字形和义项,刑的"刑罚"含义应当出现于此时。这些分化出来的字形和新增义项并不完全对应,必须结合各种文献,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2.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3.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4.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响”字说既关注诗歌局部诗眼的锤炼,又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开拓,还成为指导宋诗走向成熟的理论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小如先生认为称谓中“贤”是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其实,在传统献中并非如此,本列举诸多例证,证明这是民国以后的时尚。  相似文献   

6.
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是一个看似和宋词风貌没有很大关系的“人”字.采用数据定量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宋词中“人”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人”字外延义项众多,构词能力极强,本身就是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和高频字.就宋词名家的“人”字使用倾向进行分析,得出有关“人”字的具体高频词,从五个方面归纳这些高频词汇的词义指向,总结宋词中“人”字高频使用的蕴涵所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成批出现,丰富多彩。大量四字式新词语也应运而生,这些新词语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含义的整体性。这类新词语表意完整,拆开后就变成另外的意思。比如“知识经济”,说的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再如“借鸡生蛋”,指的是机制改革中的  相似文献   

8.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9.
陈莹 《文教资料》2009,(30):43-44
“嫖”这个现代汉语中十足的贬义词.在古代却是个褒义词,并能用于人名。本文旨在从读音、词义变化和其同源字等方面.对“嫖”这个字的历史作一个较为彻底的梳理,用实例来证明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议“臭”字词义的引伸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臭”字词义引伸与发展的全过程,指出“臭”字除了在作“气味”解那一阶段,偶尔在特殊语句中可解为“香味”之外,一般不作“香”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臭”字取得了“腐臭”这一独立义项,其后更无人将其解为“香”了。近年有人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解为“香”,显然是一种误解,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12.
秦莉 《文教资料》2007,(2):75-76
本文立足于学习活动的发生、发展,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学”字所指称活动的产生根源“、学”字词义的产生和发展动力以及相应的学习文化现象。通过对“学”字的分析来说明汉语词汇词义发展的一般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话比较,邵东方言"连"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富有特色的字,含义十分丰富,语法功能很多,呈现出语义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也”字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有时作助词,有时作副词,人们在阅读中几乎忽视它的存在。可当我们细细品味和咀嚼不同句子中的“也”字时,就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常用字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27-128
吃东西人人都会,"吃"的规矩却不一定人人明白;"吃"字人人会写,"吃"字的由来却不一定人人知道。其根源和规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阳 《文教资料》2013,(26):17-18
由一个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同族字,字义相通,读音相近或相同,而且在形体上有密切联系.从字族角度对文字进行分析,有利于摸清文字孳乳分化的脉络,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法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以“高”族字为例,把该族字分为具有“高,与低相对”义、“年长、位高且尊”义、“厚、长”义、“高温”义的几组字进行讨论,力图摸清“高”族字孳乳分化、词义引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與"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荀子>中"與"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