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主阶级改革派对国际法的运用始自林则徐,洋务派则最为突出。作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曾把国际法直接运用于对外交涉,但作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他们又承担了过多的历史重负。 相似文献
2.
3.
钟贤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
鸦片战争时期的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中陷入低潮期的产物,在一百多年里,小说的思想倾向严重地向封建性一边倾斜,充当着粉饰太平,稳定封建秩序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学史现象,也是古典小学研究中较省涉及的负值面.此文从小说史的角度,历史地对这一时期小说进行分类考察,探索它产生的社会原因,为中国小说研究提出新的论析.此外,在近几年,这时期小说特别为一些出版社所青睐,他们以各种理由,大多不作负责的评介,就广为出版,此文对引导读者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晓琴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9(4):12-14
文章叙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们为了打开中国国门传布福音,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还在华搜集情报,鼓吹武力侵华,并积极投身于战争中为列强服务。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及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活动构成了西方殖民者侵华不可发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和《南京条约》的丧权辱国,以及随之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化,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抵抗派官员和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但新思想及其倡导者的实践活动并未挽救国运于危难之中,而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而中断。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从新思想的主张看,没有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大问题。地主阶级抵抗派出身科举,是开风气之先的进步人士,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可能看到西方先进生产、军…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社会政治思潮的冲击。文章在梳理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萧致治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2)
鸦片战争时期的改革派,对内主张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方长技,抵抗资本主义侵略,是当时一支颇有贡献的进步力量。在这个派别中,陶澍(1779—1839)和林则徐(1785—1850)是其政治首脑,而提出改革理论并积极出谋划策的则有包世臣(1775—1855)、龚自珍(1792—1841)和魏源(1794—1857),此外还有一大批力主改革的积极分子和实干家。当时的改革成就,都是他们同心协力实行改革的结晶。过去,人们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著名改革派人物论述较多;而把他们作为一个派别进行分析则不多见,本文拟对改革派作一概括分析,敬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周金华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4):45-47,52
社会消费时尚是社会消费主体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价值行为取向。秦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腐朽奢侈性社会消费心理和讲排场、摆阔气、争奢侈、超时髦等价值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消闲娱乐等社会消费的几个方面。秦汉时期社会消费时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折射出秦汉时期社会总体经济状况和时代风貌。它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和开明官绅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极力提倡研究现实问题,匡救时艰,使久已消沉的"经世致用"思潮骤然复兴,成为鸦片战争时期治理国家、改良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相似文献
10.
程郁华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2):11-13
1932年江苏省江都县政府重新丈量乡村土地、清理田赋的行为引发了数千乡民持续数天围攻县政府的反抗事件。在反抗人群中,地主身份的人不明显,乡村愚夫愚妇反而是主力军。这不能不让人时所谓的地主阶级的反抗让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难以成功之类的看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社会消费时尚是社会消费主体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价值行为取向。秦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腐朽奢侈性社会消费心理和讲排场、摆阔气、争奢侈、赶时髦等价值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消闲娱乐等社会消费的几个方面。秦汉时期社会消费时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折射出秦汉时期社会总体经济状况和时代风貌。它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卢灿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1):31-32,8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权益尽失。中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 相似文献
13.
14.
李文珊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2(2):71-74
在时局巨变、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墨学在近代开始了复兴的历程。与近代中国主体政治思潮发展的道路相对应,墨学复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阶段改革派和洋务派知识分子提出“西学源出墨子”说;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寻求墨学与西学的会通,并倡导以墨学救世;第三阶段是五四思想家们尝试选择墨学作为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墨学复兴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涛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61-61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社会各阶以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和文化优越感扼杀了少数先贤的真知灼见。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意识根源的剖析为中国近代化迟延不前把诊,以警世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一种现实反映和折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汤鹏、包世臣、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的对外贸易观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他们的对外贸易观,具有利于全面把握其思想内容特质的历史认识意义和立足当前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认识意义.一、龚自珍的对外贸易观龚自珍(1792——1841)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先驱,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他在禁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刘韵珂任浙江巡抚,处在战争的最前线,其对外御敌思想也随战争的发展而演变,由开始的主战转变到最终的主和,这不是一个从爱国到卖国的转变,而是对战争实事求是的应变态度。刘韵珂的御敌思想是当时官员们对外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战后他们思想观念的滞后制约了清政府的发展,从中我们看出在社会转折期间,思想意识的更新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萧致治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3)
三、可贵的改革思想 鸦片战争时期的改革派,不愧为当时一批最先进的人物。当绝大多数统治者还在沉酣太平的时候,他们却洞察到社会危机的来临,毅然吹响改革的号角,大力推行经济政治改革;当西方资本主义加快侵华步伐、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之际,他们又最先觉察到此乃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果断地提出严厉禁烟、学习西方长技、抵抗西方侵略的主张。他们不但积极投入了改革的实践,而且提出了改革的理论,从理论上、历史发展趋势上阐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何景春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2):11-14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坚持的怀柔外交思想是一种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它反映了历史大转折年代清朝执政者的世界观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闭塞视听、启辱招侮的恶劣作用,是清政府在战争指导和决策上发生失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陈华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2):122-124
清军入关及南下,在南明各社会群体的心理上引起了巨大约反响。作为南明政权中坚力量的地主阶级在“国难当头”之际纷纷降清,且降清的心态不一。这些驳杂的降清心态无疑增加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