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文章基于“十一五”期间登记的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简要分析了“十一五”科技成果的来源、构成、特点等情况,并与“十五”期间的成果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共登记科技成果1653项,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10%,且成果登记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五年来的成果登记数据,从成果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成果来源、成果类别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显示,我省科技成果分布主要在企业和医疗机构,中青年正成为科研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是联系渔业科技与渔业生产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科技兴渔"的重要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拟从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入手,深入分析和评价"十五"期间水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进一步研究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与理论方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分析研究西双版纳州"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为"十四五"科技成果转化规划提供依据,经对西双版纳州18所科研院所和2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以2016-2020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调研、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查,黑龙江省地方的科技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都很重视,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所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逐年上升,投产数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逐年加大,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行投入资金进行转化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也通过相关组织如政府机构进行转化,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服务和资金支持方面还不够,对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力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6.
黄华伟 《情报科学》2012,(4):553-558
以"十一五"期间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项目类别、地区分布、学校分布、学科分布,并与"十五"状况进行比较。发现高校仍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重点高校;项目立项存在地区分布失衡、学科发展失衡的现象。建议继续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校资助力度,巩固人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865家涉农科研单位和1220家涉农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并客观判断"十一五"时期中国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研究发现,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相比至少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目前仍旧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仍旧有很大差距。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7.24%,资金缺乏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未转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后,就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湖北省"十二五"期间科技成果登记情况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十三五"期间科技管理工作从完善科技成果发布制度、健全科技成果与科技金融结合、加大产学研支持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获奖科技成果的奖后效应,分析科技成果评奖机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本文依据"2004-2006年上海市获奖科技成果后续发展研究"课题调研资料,在分析上海市获奖科技成果现状基础上,从获奖项目新增产值、新增利润、新增税收等方面,讨论了获奖科技成果的奖后效应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也对上海市获奖科技成果的后续发展和管理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包括2002年全国地方上报国家的科技成果、2002年陕西省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2000—2002年陕西省评出的科学技术奖等内容。涉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奖、获奖情况,获奖单位性质分析、获奖所属学科领域分布、获奖单位地域分析、获奖单位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对部分分析结果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11.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利用视角的土地资源分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生  杨诗琴  杨人懿  王佳  吴秋菊 《资源科学》2021,43(11):2173-2191
科学、合理、可行的土地资源分类是切实有效地开展土地资源调查、正确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整治规划方案、以及科学地管理土地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界定土地资源分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外6套代表性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和国内已有的8套全国性土地分类系统进行了比较与评析,分析了中国现行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建议。结果发现:中国现行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分类层次少,基本上只有2个层次,类型数不足,难以准确反映全国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实际应用成效受损;二是分类标准混乱,同一层次存在形式分类标准和功能分类标准并存的现象,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不足;三是有些地类的分类标准不明确,使部分地类没有了归属,造成无类可分,与用地分类设置“不重不漏”的原则相悖。为此,提出了完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相关建议,一是未来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修订须要切实坚持地类划分的6条基本原则;二是可以借鉴英美等国较成熟的4个层次分类经验,并具体提出了四级制的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基本框架;三是认为可以参考俄罗斯的经验,将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全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王岩  涂涛 《青海科技》2000,7(3):44-46
分析了青海省土地资源现状,在明确土地利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和分步骤实施生态退耕的基本方针,重点就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基本农田保护、村镇居民点建设、土地开发复垦、3个重点区域(江河源、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生态整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因地制宜,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林  杨小唤  陈思旭  蔡红艳 《资源科学》2015,37(10):2030-2038
耕地后备资源储量调查及适宜性评价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3S技术支撑下的室内分析和野外科学考察相结合,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江南四省(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以“一票否决”和“设置容许度”两种方式对纳入的生态安全性指标进行区分,实现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提取和评价。结果发现:江南四省共有未利用土地8 992.30km2,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5 394.70km2,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上已开垦殆尽。储量少、质量低、分布零散是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小面积耕地后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江南四省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日趋严峻。为了实现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鉴紧凑城市理论,从城市群区域视角,探讨了构建紧凑且生态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耕地问题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位于苏北地区的盐城市,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食产区,盐城市的耕地保护直接影响到全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文章选取2000年到2009年相关数据,在对盐城市耕地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对盐城市2020年的耕地供给量进行预测。之后基于粮食需求总量,采用多种方案预测了盐城市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文章最后基于供求规律得出了盐城市2020年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差别以及不正当的社会行为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科技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现状及办学特色,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阐述了强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润佳  叶艳妹 《资源科学》2022,44(5):886-898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简称国土整治修复)区域的识别是实施国土整治修复的前提,土地资源优化格局的落实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立足于双重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土整治修复潜在区域识别策略,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MOLP)模型与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ng(PLUS)模型,有效衔接了“理想状态”的土地资源优化格局与“实际行动”的国土整治修复。结果发现: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发展概率具有显著差异,且同一土地类型发展概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②惯性发展格局下,流域建设用地将大规模扩张,草地缩减与耕地流失严峻;优化发展格局下,建设用地蔓延、耕地流失与草地面积缩减均得以控制,且实现了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③识别出农地整理区、生态涵养区与后备资源区(Ⅰ型、Ⅱ型)4种非转型类潜在区域和农地开发区、生态退耕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维护区4种转型类区域;相较于非转型类区域,转型类区域需要借助更多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干预措施。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会导致大量草地及耕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缓解城市蔓延与保护(半)自然空间,基于此识别出不同国土整治修复区域并采取差异化的措施不仅能保障受威胁的粮食与生态安全,还可促进流域生态及经济效益提升、生态系统恢复与土地利用稳定性提升。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为国土整治修复区域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土地资源优化格局的落实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