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需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和概念以及酶的特性;第二课时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活动与探究”这一栏目的使用过程中有几点质疑。 1“活动与探究”的数量编设偏多 教材上下两册共编设了29个“活动与探究”,按常规组织好一个“活动与探究”至少要用一个课时,共计要用29课时。理想状态下上完教材所有内容至少需要72课时(含单元小结),减去“活动与探究”的29课时,只剩下43课时。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活动与探究”这一栏目的使用过程中有几点质疑。 1“活动与探究”的数量编设偏多 教材上下两册共编设了29个“活动与探究”,按常规组织好一个“活动与探究”至少要用一个课时,共计要用29课时。理想状态下上完教材所有内容至少需要72课时(含单元小结),减去“活动与探究”的29课时,只剩下43课时。  相似文献   

4.
化学(九年级)新教材的12个单元中共有“活动与探究”内容33个,所需课时约占新授课课时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三避免”,让“活动与探究”教学活起来。一、重视学情,避免教学策略单一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教师要带多个班级,而不同班级的学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群体个性、特质和不同的学习理解能力。有的班较活跃,有的班较文静;有的班对知识接受较快,有的班对知识接受较慢;有的班基础技能扎实,有的班基础技能较差,等等。面对学情不同的班级,如果采用单一模式的教学策略,其效果不一定理…  相似文献   

5.
“内分泌调节”一节选自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新教材第七章“生物体对信息的调节”第2节,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五种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如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下面,结合本人在“内分泌调节”一节中创设情景方面的多次实践和修改的过程,谈谈在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教学主题。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四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时,就尝试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下边将第一课时“水分的跨膜运输Ⅰ”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提供给大家,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一、教学内容的处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水分的跨膜运输、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探究性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笔者拟将“水分的跨膜运输”与探究性实验设计合并为一课时,而每二课时依据前一课时的实验设计,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具体的探究性活动。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与第二节  相似文献   

7.
[案例叙述] (“小导游”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错位”现象十分普遍,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开展的“小导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笔者在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教学过程,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以刘翔雅典奥运夺冠为背景构建师生合作探究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数学教学应以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施教方向,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教育逐渐形成高质量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将2022年新课程标准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数学教学策略,从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变量与函数”课时教学质量、数形结合提升“正比例函数”课时教学质量、师生互动探究提升“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课时教学质量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充分解读2022年新课标含义的基础上,提高函数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从“系统构想,单元整体设计”“问题驱动,课时互动实施”“及时反馈,形成教学反思”三个视角,对“探究主题—结构初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许多科学课教师认为,“探究”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3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教师们也提出,探究式教学需要较多的课时,适合小班教学;而我国的中学课堂班额大,课时紧,安排几堂课尝试一下是可以的,不适于普遍运用。  相似文献   

13.
潘霞 《生物学教学》2006,31(3):39-40
在上海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第二学期“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一节中,“植物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部分,与一期的教材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教学时若跳不出原有的思路,就难以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前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转换角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关键。于是,我对本课时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和教学。  相似文献   

14.
“性别决定”一课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材的知识点及其要求来看难度并不大,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如何更好地领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对此,我尝试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课时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把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节内容“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分两个课时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把“评估”作为科学探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既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又着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评估”的内涵主要是: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等。教学中可围绕实验探究活动、相关信息的科学性、探究结果解释的科学性等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评估。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第一课时“叶片的结构”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多样的活动(观察,实验,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每一位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学得轻松而有趣。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与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个标准,高中化学在每个课题都安排了不少“活动与探究”的内容。那么要提高“活动与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应怎样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从3个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19.
张杰志 《科学课》2010,(1):36-37
教学分析《热往哪里传》一课由“水温的变化、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保温与材料”三个活动组成。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掌握物体导热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都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相似文献   

20.
王立平 《中学生物学》2009,25(10):30-32
1教材分析 “胚胎分割及胚胎干细胞”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内容。该内容属于专题三胚胎工程中第三节“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的第二课时。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但鉴于教学内容的现代性与我校实验设备条件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探究能力将比较多地集中在学习资料的收集分析、撰写专题综述、口头交流、讨论或辩论等方面,并辅以适量可行的调查或实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