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释■     
甲骨文有“■”字。这个字学者或释“丽”,或以为不识。这个字古书不见。在卜辞里都只是地名,不能推知其字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确很难知道。按金文有“■”字。和“■”显然是一个字,只是一从三“犬”三“■”,一从二  相似文献   

3.
氏、氐两声旁在文献中常因形似而互用,这导致了一些字际之间、义项之间的讹混。《汉语大字典》在收录这类字时未加以辨明,主要集中在“疧-疷”“■-貾”“赿-趆”“■-胝”“坁-坻”“■-岻”“■-柢”“祇-祗”“秖-秪”“芪-茋”等十组字上。区分氏声字与氐声字的方法有二:第一,氏声字与氐声字的韵部不同,前者属支部,后者属脂部;第二,氐声字有较为核心的义素,大多可以系联成同源词,而氏声字该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墨丽 《作文》2024,(2):20-22
<正>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可爱的小草。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和小草相关的字。“草”的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并排而生的两株小草,简化后,写作“艸”。今天的“草”字,其实是另外一个字“皂”,篆文写作“■”。“皂”的造字本义是指橡子,橡树的果实。后来,人们用“草”字代替“艸”字,草的本义就消失了。甲骨文中,草字还写作“■”,这是一株小草的样子,简化后写作“屮”。“屮”的造字本义是指小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墨丽 《作文》2024,(14):24-25
<正>“苦”和“答”这两个字看似和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造字之初,它们也指植物。“苦”的金文写作“■”,上面是“艸”(■),表示这是一种植物;下面是“古”(■),表示读音。“苦”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叫作苦菜的植物,可以清热解毒。因为这种植物味道有点儿苦,所以,“苦”字引申为味道苦。  相似文献   

7.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补释:“缩酒”中的“缩”是■的假借字。“左右以君贱之也”中的“以”作“认为”解。“传不习乎”中的“传”作“传授于人者”解。“昼寝”作“画寝”解。“兼人”作“胆大勇为”解。“洵”是“恂”的假借字。“离离”中的“离”字是■的假借字。“以”可作“能”解。  相似文献   

9.
战国简帛著录书和工具书中,常用“耒”“力”“■”等作为楚简“耕”字中“争”形构件的隶定字。通过考察这些构形的演变序列,可以发现“耒”和“力”两个构件不存在通用的情况,构形中的“力”与“争”因“爪”形的增减成为同形构件。楚简“耕”字的右旁应隶作“争”,省“爪”的“争”形可隶作“力”;以“力”为偏旁的字形中,虽有部分累增“爪”符之“力”与“争”同形,因其赘加的“爪”是羡符,则不应隶作“■”或“争”,当依旧隶作“力”。通过对楚简“耕”字隶定标准的研究,可见新时期出土文献整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规范统一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新郑市千户寨中学张英敏“陈建霞,请回答‘死海不死’的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侯庆福,请回答《死海不死》插入传说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我。这是我初当班主任第二周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便能不假思索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祭”的左上是一块肉(像“鸟兽肉”的形状),右上是只手(“■”即“■”,像手的形状),合起来是“用手拿着肉”的意思。“示”是天神向下界垂示的意思。所以“祭”就是向天祭祀,求上天赐吉免凶的意思。包含“■”这个符号的常用字只有祭、蔡、察、擦四个字。“登”的左上右上各是一个趾,(“■”即“■”像脚趾形。指代两只脚)它们与“豆”组成“登”,原来表示是登车的形象。包含“癶”这个符号的常用字较多。如登、癸、葵、澄、凳……。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方言的“会”、“■”字用得很多,因此,带“会”、“■”字的句子很多。本文就一些常见的带“会”、“■”字的句子进行初步分析,归纳为1、“会 体词性词语 勿会”,2、“会 谓词 勿会”,3、“中 会 补、“中 勿会 补”,4,“会 中 勿会 补”,5、“会 主 谓 勿会”,6、“会 并列词语 勿会”等句式。 文中着重谈谈这几种句型的陈述式、疑问式及其变换形式的一些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14.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21襄21.1襄■甲骨文作■,卜辞: (1)贞、翌丁巳侑十羌,在襄。(449)地名。(2)戊戌.弓弓田襄,其悔。(29353) (3)……卜.戊,王其射襄。(英·2296) (4)其■……在北襄。(30722)于省吾先生释字为■,和从衣的襄字古通用,隶变作襄,“上从■,不知所象,待考。”谨按,先生释字为■ ,即襄,至确。至于字所从“■”.甲骨文未见.小篆作凵,《说文·凵部》“凵,张口也,象形。”《原本玉篇残卷》作“■”其形外侈,与甲骨文更为接近,金文凵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两基”目标,全面偿清“普九”欠债19.1亿元,中小学库存D类危房全部改造排除■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388.6万名农村学生和部分郊区城镇学生■对43.3万名农村家庭女童入学实行了“零收费”■普通高中完成招生18.4万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9.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3%  相似文献   

17.
楚官玺杂识     
壹《玺汇》0003着录一方官玺,白文六字:■ 坪君■(图 1)该玺与《玺汇》0002“(弋)易(阳)君”风格酷似,“弋阳”属楚境①,“坪”无疑亦应属楚境。  相似文献   

18.
“觥”字之音,古今辞书典籍注读不同,本文认为应读gu■ngg,其它读音均为错误。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注读该字的反切下字发生了音变。  相似文献   

19.
■楚霸王巧阻伐桂■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木。相传一次他见一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个‘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很是不吉利。”项羽灵机一动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岂不又成了‘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  相似文献   

20.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