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湖南娄底一中龙孟火昆明末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一直被选作普通高中精讲教材。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愚蠢行为,以及五人义举的巨大影响,我们当教师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  相似文献   

3.
《五人墓碑记》中的缩略互补陕西田永明《五人墓碑记》一文,其叙事简捷明快,其议论干净利落,其气势一泻千里,其感情汹涌难遏,为世人津津乐道。读此文,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掩卷遐思,回味悠长而余音袅袅。为什么一篇不长的文章,会如此之厚重,如此之动人心魄,如此之...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练习商榷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五人墓碑记》文后“思考和练习”的第四大题要求学生“从每组题中,选出一个词义不同于其他加点的词”(高二册《语文》317页),下设三个小题,与课本配套的高二册《教参》备有参考答案。经过仔细推敲,我们认为三个...  相似文献   

5.
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有其优越的“天然”条件。许多范文内容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例子,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五人墓碑记》是其中之一。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它。本人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一、用主动的背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正义感。《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6.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7.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相似文献   

8.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10.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1中对张溥《五人墓碑记》一文的写作背景作了具体的介绍。但其中的许多表述却是对历史的遮蔽、讹误与粉饰,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距离,使原本不应成为问题的内容,给文本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实有辨正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包括《五人墓碑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病梅馆记》嵘谭嗣同》嵘与妻书》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14.
《五人墓碑记》是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课本中有两处注解我认为欠妥当。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对比法入手,抓住文章中几组对比和几处设问的前后关联,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独具匠心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鸿门宴》和《谭嗣同》的叙事线索,分清《五人墓碑记》的记叙、议论、抒情。 2.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刘胜项败的原因。 3.了解《五人墓碑记》用正反对比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 4.分析谭嗣同的性格特点,评价其观点和精神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5.了解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言常用句式》一在谈及定语后置一类句式时,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作为典型例句列举,并在括号内注明其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教师教学用书》在《五人墓碑记》中归结“而”的用法时,又说“……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这就让人犯糊涂,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一文,既叙且议,叙议结合.相得益彰,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1.叙中带议。第一段记叙五人因“激于义而死”,所以苏州人民为他们厚葬、修墓、建碑的全过程.侧重于叙述。在本段末尾,作者适时地进行了议论,突出五人之死的惊天地、泣鬼神。草野出身的五位义士,地位卑微,但死后却十分显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