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多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各民族交往与交流的方式与程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然而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仅停留在生产、生活、商业等浅层次层面。本文重点针对新疆民族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旨在推动新疆各民族间的深度交往,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实现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我国各民族关系时,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那么,为什么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怎样才能使各民族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教育对于构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  相似文献   

4.
陈丽萍 《班主任》2002,(1):26-27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不少学生缺乏团结、互助、协作的意识。本节课的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在今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互相合作。  相似文献   

5.
刘亮 《西藏教育》2020,(5):15-1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凝聚起团结的力量,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民族对交往的渴望,展示了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创造契机、消除隔阂是各民族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赵贺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01-102,104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中国不断前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茸的民族工作要切实做到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交往为契机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以民族交流为纽带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以民族交融为目的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相似文献   

9.
对做好珠三角城市民族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民族研究是个新课题 ,本文抓住城市各民族人口的增加 ,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交流 ,提出了民族交往中显露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以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王朝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非常注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当今我国56个民族中,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较多,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综合发展的重点。文章拟就民族走廊的概念及西南民族走廊空间结构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性的分析,并西南民族走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启示作简要阐述,意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纽带的西南民族走廊,在西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即使在古代各民族也要和邻近的民族发生接触。人类越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就频繁,交往的地域也就广阔。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接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词的借用,为了表达新概念新事物,一个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向别的语言借用吸收一些自己本来所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语,与此同时别的语言也会向它借用吸收某些需要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自古有之,各民族语言均有之。…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边疆场域的特殊板块,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为观察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微观性视角。基于对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边境牧区各民族通过生计协作补足形成经济互嵌、精神双向交流形成文化互嵌、族际结构整合形成社会互嵌、认同意识凝聚形成心理互嵌,最终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心理共同体。通过对该旗的考察,深化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选择主要在于厚植交往结构的物质基础、注重交流过程的主体间性、深化交融功能的整合成效,从而在推动各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形成双向互嵌交流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意识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来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各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陷入困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提出了可普遍化原则、话语实践伦理原则,以及为实现交往合理性的三条途径: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建构良好的对话交往环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为各民族文化对话交流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9,(2):90-93
在我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同质性增加,异质性减少,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霞浦畲族与汉族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为桥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认同,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平台,共建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成分众多,拥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广西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吸引物,持续发挥区域旅游吸引功能,使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助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在民族文化旅游的驱动下,旅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地镌刻在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中,为其更好地铸牢提供新的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广西通过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之间的交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是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之间交往的特点 ,教师之间的交往除了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之外 ,还必须考虑它的教育意义 ,因此 ,要求教师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 ,如公平原则、关心集体、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等。  相似文献   

20.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